•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江门世青会落幕:以侨为“桥” 以侨创“侨”

2016年09月26日 10:13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
字号:
第五届世界江门青年大会在印尼雅加达落下帷幕,第六届大会将移师美国洛杉矶举行。戴惠甜
    第五届世界江门青年大会在印尼雅加达落下帷幕,第六届大会将移师美国洛杉矶举行。戴惠甜 摄

  中国侨都,以“侨”为“桥”,以“侨”创“侨”。

  北京时间23日晚,第五届世界江门青年大会在印尼雅加达落下帷幕。

  在来自全球5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逾千名海内外江门青年精英代表的见证下,美国洛杉矶江门五邑青年联合会代表,从印尼广肇总会总主席谭栢叶手中,接过世界江门青年大会会旗。大会宣布,第六届世青会将于2018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世青会举办地首次走出亚洲。

  江门市委书记林应武表示,江门要借助华侨华人资源,办好世界江门青年大会,争取成为华侨华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活动载体。

  江门市市长邓伟根在闭幕式致辞中也表示,江门作为大会的始发地,将充分发挥世青会联络服务中枢的重要作用。

  书写“一带一路”新篇章

  在第五届世界江门青年大会活动中,邓伟根重点介绍了江门优越的城市环境和创业创新氛围。“江门是华侨实现创业创新梦想的圆梦之城,是青年创业创新的福地和热土,能为侨界青年施展才华提供广阔舞台。”他期望,华侨华人青年以这次大会为契机,不断加深了解,增进友谊,加强交流合作,书写“一带一路”的时代新篇章。

  在本届世青会开幕式上,全球华侨华人天使投资联盟成立,全球华侨华人“邑门式”服务平台同步上线开通。

  “全球华侨华人天使投资联盟”是一个金融创新公益平台,是面向全球华侨华人创业圈的天使联盟,目的是通过“侨创基金”专业运营的优势,引导全球华侨华人资金与高新科技投资项目有效对接,实现地方经济发展和华侨华人科创项目孵化的双赢。投资联盟创始成员共24个,分别来自江门、香港、澳门、马来西亚、印尼、泰国、比利时、法国、英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巴拿马、巴西、秘鲁、委内瑞拉等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中国侨都”,江门积极探索应用“互联网+”服务模式,首创全球华侨华人“邑门式”服务平台,重点加强侨青发展服务,广泛应用新媒体技术,拓展侨务外宣工作。同时,该平台把“邑门式”全球服务和江门的行政服务打通,形成大数据中心,实现信息共享。以“互联网+侨务”的应用模式,依托各级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将覆盖江门“侨都之窗”公共服务窗口功能,并建立起互联网涉侨信息黄页,为全球华侨华人提供便捷的涉侨信息查询办理服务。

  大会促成贸易投资超70亿

  开幕式当天,江门市投资环境及旅游风光图片展开幕式暨项目签约仪式同时举行。现场分五批进行了12个合作项目的签约仪式,包括投资合作、贸易合作、国际经贸代表处以及旅游信息推广中心等多方面的合作项目。

  江门市政府党组成员、秘书长林飞鸣介绍,在世青会筹备期间,江门市企业家和海外青年企业家已陆续在世青会网站和微信平台登记注册,发布并对接企业供求信息,为商务项目对接洽谈预热。据不完全统计,至大会开幕前,世青会平台已促成投资11.94亿元,贸易60.1亿元,其中包括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江门学校、新希望健康投资产业发展(广东)有限公司等项目。

  “这次世青会给世界各地的江门青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如今的华裔新生代越来越重视经济的交流,他们都希望加强与中国的商贸合作。”印尼广肇总会总主席谭栢叶希望,印尼华侨子弟在认识、了解家乡及中华文化的同时,能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胞展开交流,建立深厚的友谊,进一步促成商贸往来,共同拓展商机,实现合作共赢。“世青会是一个世界性的交流平台,其带来的积极影响不会局限在中国和印尼之间。希望借助世青会这个平台,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五邑乡亲聚集在一起,建立密切的经济文化来往。”

  为推动江门企业与东南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交流,世青会举办期间,主办方还组织江门企业家和海外青年企业代表与印尼企业负责人重点围绕五大行业(食品、家庭用品、建材及电子光电、机电及家电、旅游及其他)进行了商务对接洽谈,促进企业合作共赢、青年创业发展。

  陈皮产业是江门的一大特色。在洽谈会上,江门市邑葵陈皮有限公司总经理梁朝晃向现场嘉宾推介了新会的陈皮和著名的陈皮文化。“陈皮文化历史悠久,东南亚国家华侨华人对陈皮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更容易接受我们的产品。”梁朝晃表示,接下来将把市场集中于印尼等东南亚市场,通过打开东南亚市场,将陈皮和陈皮文化带向全球。

  在加强经贸联系方面,江门还在英国、澳大利亚、巴西新增设立“江门市国际经贸代表处”。在旅游推广方面,江门在印尼雅加达、美国洛杉矶和马来西亚沙巴设立旅游信息推广中心,加强江门旅游海外推广与合作交流,提升江门旅游国际知名度与美誉度。

  推动文化交流,办好华文教育

  为加深江门与印尼的文化交流,在本届世青会举办期间,江门还向广肇总会赠送玻璃壁画。壁画高2.9米,宽6.95米,包含江门五邑华侨广场、东湖公园、新会小鸟天堂、开平碉楼、恩平锦江温泉、鹤山大雁山纪元塔、台山第一中学等众多侨乡元素。

  在参观了会馆荣誉室后,邓伟根与侨胞围绕加强商贸来往,加强侨乡社团年轻化及加强对家乡的认同等问题展开交流,听取侨胞建言。

  “感谢广肇总会为沟通祖(籍)国和旅印华人所做的努力。”邓伟根说,印尼华侨敬鲁班,志在传承千年工匠精神,当年广肇乡亲最早来印尼时从事的职业多是木匠,而鲁班则是木匠先祖。邓伟根希望印尼侨胞能够传承鲁班精神,弘扬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交流会上,印尼广肇总会顾问周伯达建言称,不管是江门还是印尼的华侨,都应该关注教育问题。“中华文化的教育缺失是印尼侨胞在发展过程中显现出来的一个问题,如果中华文化的传承在我们这一代断层,是我们的责任。”周伯达表示,世青会的意义就是带动青年侨胞与家乡的互动,希望能通过对年青一代的教育,把华文教育传承好并发扬光大。

  “我们要融入主流社会,但不能忘本。如果不重视华文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将会与家乡、与祖籍国隔断联系。”印尼广肇总会副总主席梁顺朝认为,办好华文教育十分必要,但印尼当地的华文教师十分紧缺,本地培养出来的华文教师常常供不应求,希望江门能够在师资方面对华文学校给予支持。

  对于华人社团普遍关心的华文教育问题,邓伟根表示,为适应东南亚华人后代学习华文的需求,江门幼师早在几年前就受国务院侨办委托,开设了省内唯一的华文中职班,专门招收包括印尼学生在内的东南亚华人。今后江门也会更加重视,加大五邑大学在这方面的办学力度。

  青年精英角逐“十杰”评选

  第五届世界江门青年大会筹备情况汇报显示,应邀出席本届世青会的海内外嘉宾1800多名,分别来自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年龄在45岁以下的青年精英占了70%以上,当中不乏政界、商界、科技界的精英,充分体现了本届大会世界性、青年性、精英性的特点。

  本届大会评选出邓丽柔等10名“十大杰出青年”、伍超勇等10名“十大优秀青年”,本届大会新增朱沛荣等10名“杰出商贸大使”。

  目前,青年侨商精英也是江门迎接新一轮发展的主力军。第五届世青会十大优秀青年黄柏仁表示,江门要打造全球华侨华人创业创新之城、吸引和服务海内外侨青到江门创业,可以从留学生和侨领子弟入手,多举办文化交流活动,通过活动加深他们对家乡的认识,让他们产生归属感,并回乡创业创新,进一步推动双向互动、互利共赢。同时,相关部门还要做好对接服务,为华侨华人回乡创业发展提供更合适的政策和更好的服务。

  “通过世界江门青年大会这个平台,我既能了解家乡江门的发展,又能结识到世界各地的优秀江门青年,与他们交流世界各地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因此,我认为世青会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合作和发展平台。”第五届世青会杰出商贸大使黄天福认为,江门市政府应利用好华商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和丰富经验,寻找区域经济新增长点,激发新动力。但目前不熟悉国情是阻碍海内外华侨华人回乡创业创新的最大因素。许多华侨华人因为不熟悉国情,往往错过很多优惠的政策和服务,错失发展的最佳时机。政府应该在这一方面做好服务和引导,激发华侨华人回乡创业的热情。(撰文:戴惠甜 冯霞 谭芸馨 统筹:詹雨鑫)

  世青论坛聚焦“一带一路”新机遇

  作为历届世界江门青年大会的“重头戏”,世青论坛广受世界江门青年精英的青睐。结合时代发展脉搏和青年发展需求,本届世青(雅加达)论坛把焦点聚焦在“一带一路”新机遇的探索上。

  江门在“一带一路”中迸发新机遇

  “‘离乡日久总思乡’,想必大家对江门的建设发展非常关心,因为作为中国侨都的江门,‘侨’是这座城市的DNA,是血缘血脉,江门五邑是我们共同的家。”在世青(雅加达)论坛上,邓伟根在题为《新侨青 新侨都 新侨创——以“侨”为“桥” 以“侨”创“侨”》的主题演讲中,向广大侨青介绍了江门正着力构筑大城格局,打造“四宜”(宜居、宜游、宜业、宜创)、“五高”(经济高质、城市高品、环境高雅、社会高尚、政府高效)的一流城市,建设“珠西产城枢纽、秀美五邑天地、文明岭南儒城、世遗中国侨都”的若干举措,并结合江门的建设发展,与广大侨青探讨分享了“如何适应新常态,把握新机遇,共同推动广大华侨华人特别是侨青创业创新,实现共赢发展”的问题,更首度分享了以“侨”创“侨”新思维,“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新侨青的创业创新,二是新侨都的创业创新,最完美的就是两者的有机结合。”

  据介绍,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已迸发出许多新机遇。如东盟拥有6亿多人口的潜在大市场,已连续10年成为继香港、美国、欧洲、日本之后的内地第五大贸易伙伴,是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江门第四大出口市场。

  而江门正处于“一带一路”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东盟“10+1”、珠江-西江经济带构成的金三角的重要节点上,是广东省委、省政府“珠西战略”(打造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的策源地、主战场和增长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纵深腹地,也是国家、省众多重要战略的汇聚点。江门将建设成珠西新的经济中心、创新中心和城市中心。江门的发展将给广大侨青实现创业梦想带来机遇。

  为汇聚发挥广大华侨华人的智慧,江门搭建了一系列的平台,如五邑侨智库、经纶侨都智库、江门人才研修院、江门市侨青创业孵化中心等。依托“三大平台”“1+6”园区,在打造“4+1产业体系”“五大产业集群”方面,江门与各行业企业家,以及与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地区的合作空间非常广阔。比如在当前代表“中国制造”的三张国家名片(高铁、核电、航天航空)中,高铁和核电产业都在江门进行了布局。

  在打造全国小微双创之都、全球华侨华人双创之城方面,江门拥有中国(江门)“侨梦苑”华侨华人创新产业聚集区、“中国青创汇”、南方教育装备创新产业城、“江门海创空间”等一批双创平台,大力推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助力侨青精英创业创新。

  “一带一路”为侨青带来新机遇

  “‘一带一路’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必将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与繁荣,也将为世界各国华人青年带来许多机遇。”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教授曹云华介绍,这些机遇包括共同的战略发展机遇与无限商机、学习中华文化的机会及各种人文交流的机会、促进住在国与中国的经贸关系的机会、海洋产业合作,等等。

  2014年,世界银行曾估计,要达到东南亚的经济发展目标,需要在接下来的10年中为发展交通、电力、通信、环境卫生、供水和灌溉系统提供2.5万亿美元的资金。与此同时,东南亚也面临巨大的基础设施缺口。

  “东南亚国家为了推动经济发展,欢迎能够带来更多的高水平贸易与投资合作的‘海上丝路’倡议。”曹云华指出,这将会成为华侨华人青年在东南亚市场创业创新的突破口。

  在文化方面,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会有更多的企业、更多的人走出去,他们需要学习当地文化、当地法律、了解当地民情风俗,而当地国家的人民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文化。这就产生了更广泛开展中外人文交流的需求,而海外华人青年则可以在文化领域发挥所长。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中国和印尼共同的认识,且两国的海洋经济都处于起步阶段,有许多领域可以加强合作。”曹云华建议,印尼青年华商可以与中国企业联手进军海洋产业,共同促进两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包括造船业、海洋旅游、海洋生态环境、海洋渔业资源、海岛开发等领域。

  本土企业打好“侨”牌是关键

  在世青论坛后半部分,各地青年才俊围绕“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向嘉宾提问。

  在做好侨务工作方面,邓伟根建议,相关部门要利用好互联网平台,加强与全球五邑籍华侨华人的联系,整合各方资源,创新侨务工作。

  针对现场华侨华人青年提出“青年企业家如何更好地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谋求更好发展”这一问题,曹云华认为,江门本土的青年企业家想要谋求更好的发展,应该打好“侨”牌,利用侨乡优势,连接全球华侨华人资源,从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去。江门企业想要打入东南亚市场,完全可以依托东南亚当地华人社团的力量,了解市场发展和需求,因地制宜。

  印尼旅游亲善大使熊德龙博士提议,江门可以建设印尼工业园区,也可以在印尼设立工业园区,为两地青年开展商贸合作提供更多平台。他还在论坛上宣布,将携手印尼六所大学与五邑大学开展合作,并以个人名义设立奖学金。

  “侨胞子女常回家乡看看”

  “你们会讲家乡话吗?”在第五届世界江门青年大会举办期间,邓伟根拜访了印尼长友集团并与该集团董事长黄一君及其子女交流。

  “我的父亲祖籍江门新会,早年的时候,赤手空拳下南洋谋生活。我在印尼出生并长大,会讲一点国语,但讲得不是很好。”黄一君用不太熟练的国语,慢慢地回答。

  “侨乡江门未来的建设离不开侨青一代,离不开侨胞的子女。”在与长友集团的交流会中,邓伟根动员侨领们多让自己的子女回家乡看看,争取一年回来一次。黄一君表示,将响应市长倡议,让孩子多回家乡,了解家乡文化。

  随着华侨华人逐渐融入印尼主流社会,部分华侨华人已没有中文名字,这导致部分印尼侨胞缺失中华文化教育,使得中华文化有失去传承的可能。这引起了印尼华侨华人社团的关注。印尼广肇总会副总主席梁顺朝指出,江门创新发展侨务,要更注重引导华侨华人新生代加强乡情的联系,传承侨乡优秀的文化。

  第一代侨民依然留存着下南洋闯生活的鲜活记忆,但许多华侨华人新生代却与家乡失去交流和联系。众多印尼侨领认为,要唤起新生代华侨们对家乡的关注,办好华文教育仍然是关键。

  “你们对五邑地区的文化了解多少?”邓伟根与黄一君的子女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情况。

  黄一君表示,由于子女们很少有机会接触侨乡文化,甚至还不会讲国语,正准备为他们聘请一位华文教师,对他们进行中华文化的教育。“一定要请一位好老师!”邓伟根说道。“如果请不到好的华文教师,我便是现成的老师!我很乐意成为他们的老师,向他们教授国语和介绍侨乡文化。”

  “感谢市长,我们一定会好好学习中华文化,期待下次见面时能跟您了解学习更多五邑地区的文化。”黄一君的子女们表达了这样的意愿。

【编辑:罗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