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赴澳留学生李沂泽:小别离里的小确幸

2016年09月29日 09:36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
字号:
/

  澳大利亚,悉尼。

  客厅里正在举行周末派对,10多名大学生,三三两两,或站或坐,开心地聊天,享受音乐与美食。

  “请等一下,我这儿太乱……”李沂泽举着手机,向同学做了个“打电话”的手势,快步走进隔壁房间,“现在可以连线了。”她冲着手机屏幕,灿烂地笑着。

  18岁的李沂泽来自北京,她在悉尼科技大学留学已满一年了。这所学校很年轻,建校29年,4万在校生中,国际学生占四分之一,中国籍学生3000余人。

  李沂泽在北京上完高二就来留学了,虽然雅思成绩已达到6.5分,但还是要先读INSEARCH学院的课程,即预科。李沂泽英语不错,各科成绩优秀,而且活泼又有文艺天赋,老师推荐她为学校形象大使,参与“招生连线”,帮助想要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了解留学生活。

  李沂泽的手机对面是一位纠结的妈妈,“如果我让女儿去留学,你说她住寄宿家庭呢?还是住学校学生公寓更好?”李沂泽听着,有点走神儿。她想起了爸爸妈妈,一年前他们是不是也是如此担忧我?

  随后,她定了定神,简明扼要地分析起来,“寄宿家庭优点是有人照顾、吃饭不用操心,缺点是如果沟通不好容易引发不愉快。学生公寓优点是各国学生都有,有助于英语水平的迅速提高,缺点是比较抢手,不一定能申请得到……”

  “刚来留学那会儿,我也蒙圈,慢慢就适应了。”连线完毕,李沂泽做了个鬼脸儿。

  去年9月,李沂泽赴悉尼科技大学留学,这次小别离是她第一次离开父母。

  到了学校门口,李沂泽有点蒙,11栋造型各异的教学楼临街而立,连个围墙都没有,商学院的教学楼好像个“拧巴的塑料袋”。后来她才知道,这栋形似“被挤压的棕色纸袋”的大楼,是世界著名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的作品,灵感源于树屋。

  起初,李沂泽很不适应“悉尼式”学习。一次,老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演讲,主题是给一家不够环保的超市提建议。李沂泽犯起了嘀咕,超市去过,但怎么经营可不了解,还要和另外三名不熟悉的柬埔寨同学进行讨论。她硬着头皮与同学们一起查阅了大量资料,一遍一遍地讨论,又征求了老师的意见,直到最后一天才交了差。如今正式读大一的李沂泽已经适应了“悉尼式”学习——即使简单的作业,也需要高质量完成,需要自我管理学习,看书、查找资料、与同学讨论,找老师答疑……

  “想家”,是必须要过的一关。留学之初,李沂泽寄宿在别人家,上学先要坐火车,之后再倒公交车。冬天下课时,天已漆黑,她饿着肚子在车站等车,看到路旁人家的灯光,她常常眼泪汪汪……现在,她不仅学会了烧菜做饭,还交到了许多不同国籍的朋友。

  李沂泽并没忘记“初来时”的种种不顺,她愿意在“招生连线”中分享这些不顺,帮助中国留学生尽快适应留学生活。

  每当李沂泽在校园里看到略显孤单的中国学生,她都会赶紧上前打招呼,热情地帮助他们,“他乡遇故知,这是一种幸福。”一位得到过李沂泽帮助的中国学生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深有体会的李沂泽希望能帮中国学生度过“想家”这一关。今年中秋节,她约同在悉尼留学的中国学生桐桐一起过节。桐桐有些内向,有了委屈不愿意和别人说。李沂泽怕她想家,就常和她联系,一起参加活动,一起讨论学业。中秋那天,李沂泽下厨,准备了火锅、月饼,与桐桐一起开心地过了个“中国节”。

  李沂泽还与同学一起建立了专门的“留学微博”。游览悉尼歌剧院、路过悉尼海港大桥、吃一顿美味西餐、在学校里学手冲咖啡、和同学进行小组讨论……她都会用手机记录下来,发微博,帮助中国留学生们了解悉尼科技大学的生活和学习。

  离家远行,是伤感的,但在他乡能帮助别人,或是得到别人的帮助,是幸福的。“也许这就是小别离里的小确幸吧。”李沂泽说着,笑了。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