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中国动物保护志愿者“扎根”非洲大草原

2016年09月30日 13:44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参与互动
字号:

  国际先驱导报9月28日报道 “我不是过客,我的命运注定与这片土地相连,白颈山、奥拉尔莱姆尼河、猎豹平原……只有在这片土地上,只有每天看见狮群,听到狮吼,我才能切实感受到狮子王国的存在,我的心灵才能得到真正的平静,我的视野才能超越地平线。”星巴说。

  星巴是一名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的动物保护志愿者,但他不是当地人,而是一名来自四川资阳的中国人,本名叫卓强。

  卓强个头不高,结实干练,爱戴一顶牛仔帽,身着军绿色T恤衫,颇有西部牛仔的感觉。小时候,卓强最痴迷的动画片就是以狮子为主人公的《森林大帝》。也是出于对狮子的喜爱,2004年,卓强第一次踏上非洲,来到肯尼亚的马赛马拉,从此涉足野生动物保护。到了2010年,37岁的卓强毅然辞去公务员的工作,只身来到非洲,全身心地投身无收入的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当时,他的女儿才6岁。

  “来弄象牙和犀牛角的?”

  卓强决定前往非洲时,不仅要说服妻子,还要面对来自年迈父母的压力。为了不让老人担心,卓强一直谎称自己在伦敦、巴黎、纽约……直到2012年,他在一档马赛马拉动物大迁徙电视节目中担任转播顾问和现场嘉宾,儿子的真实行踪才被父母发现。

  父母的反应并没有预想得那么激烈,他们似乎理解了儿子的选择。而卓强的妻女也逐渐支持了他的选择。他告诉记者,女儿曾骄傲地告诉老师和同学:“我爸爸在非洲保护狮子。”

  在家人支持下,卓强追逐梦想的路走得更顺了。他给自己取名“星巴”。在非洲斯瓦西里语中,“星巴”代表“狮子”。卓强希望这个名字提醒自己,太多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绝不能懈怠。

  刚到非洲,卓强面临最大的困难是难以融入以欧美和当地白人为主的野生动物保护圈。“他们对中国人的普遍印象是自私自利、唯利是图,是喜好杀戮野生动物、吃野生动物的民族。他们不太相信会有中国人不远万里来非洲做野保工作。”有人甚至质疑他的动机:“来弄象牙和犀牛角的?”

  卓强说,一些西方媒体的偏颇报道歪曲了中国人在当地的形象。面对种种非议和不信任,他没有其他选择,只能白手起家,从与马赛马拉当地部落建立关系开始。在马赛马拉草原,他搭起帐篷,生活在部落中布满牛粪、用茅草和树枝搭建的简易房屋里,成为非洲草原上的“中国野人”,并与保护区护林员打成一片。渐渐地,他的热心、友善和努力得到了认可。随着局面一步步打开,白人也来找他合作。

  2011年,卓强创立马拉野生动物保护基金会。这是第一个由中国人在非洲发起成立的民间公益组织。目前,该基金会与肯尼亚野生动物管理局、东非野保协会、拯救大象组织等机构已成为合作伙伴,并为马赛马拉保护区捐赠了越野车、摩托车、帐篷等大量野保物资。

  用行动换得当地人认同

  在马赛马拉,卓强与当地马赛人交朋友,住马赛人的村落,跟他们一起在草原上踢足球,共同执行巡逻任务,闲暇时他还会教马赛人说几句中文。卓强觉得孩子就是马赛马拉未来的希望,应该为他们创造好的教育条件。为此,卓强四处筹款,帮助当地学校聘请教师、修缮校舍、开设兴趣课、捐赠教学物资。马赛马拉草原附近的奥卢姆蒂亚小学是卓强经常到访的学校。该校董会主席利亚罗·库派说:“星巴很喜欢学校的孩子,他帮助我们改善了当地的教学条件,希望他能够永远跟我们生活在一起。”

  卓强得到了马赛人的认同,在野外与狮为邻的生活也进一步让他认识到了狮子和其他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了解到狮群面临的严峻危机,这又让卓强时常彻夜难眠。100年前,非洲狮子约有20万头,如今已不到3万头,肯尼亚境内更是不足3000头。卓强决心尽最大努力去保护濒临灭绝的狮子。他希望以实际行动向非洲及西方证明:中国人到来不是破坏环境和掠夺资源,而是与国际社会一起保护人类起源地和最后的净土。

  马赛马拉草原奥肯耶保护区首席管理员西蒙·恩夸图瓦是卓强的好友。“他在保护区这几年,帮助提高了巡逻员的工作效率和生活条件,还捐赠修建了三个防狮围栏。”西蒙·恩夸图瓦对星巴充满敬佩和感激。

  “我认识星巴很多年,他爱狮子,对保护区的工作支持很大,所有人都喜欢他,他是我们真正的兄弟。”马赛族奥肯耶部落长老塞米对卓强也是大加赞赏。

  危险伴随着他的工作

  卓强的野保之路越走越宽,但危险也时常伴随着他的工作和生活。

  2014年7月,卓强例行巡逻,当观察一群狮子活动时,忽然一群大象不断向他靠近,几乎将他围起来。幸好狮子忽然行动起来,卓强才得以冲出险境,不至于发生意外。“大象如果决定要攻击你,就算躲在车里,也在劫难逃。”卓强依然心有余悸。

  野生动物的威胁,卓强在马赛马拉草原经常遇到,但他已将个人安全置之度外。卓强不断探索野生动物生存危机原因所在,并努力寻找一条保护野生动物的正确道路,近年来,他也有了很多保护野生动物的新理念。“解决野生动物面临的生存危机关键就是能否实现人与动物的平衡,只有把人的需求与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的需求结合起来,并让当地社区从野保工作中持续受益,让当地人真正理解和参与野保工作。只有这样,野保事业才有成功希望。”

  谈到他漫长的野保之路,卓强感慨道:“野保如同我的生命,我会为之付出所有。”(本报记者发自内罗毕)

【编辑:齐倩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