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京华奖”访谈录:祖国是我的根,强国是我的梦(2)

2016年10月10日 10:3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
字号:

  何超琼:促进京港澳青年交流融合

  “希望通过我微薄的努力,让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与祖国的关系更加密切。”信德集团董事总经理何超琼谈起自己的信念时话语铿锵有力。今年54岁的何超琼生而不凡,她身上体现出独立精神、家国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何超琼的父亲何鸿燊是“澳门近代风云的权威象征”。“我很感谢父亲,他从未教过我如何做生意,只是教我如何做人。”何超琼告诉笔者,父亲很早就告诉他,做生意不只是赚钱,而是为澳门的经济和民生贡献力量。

  作为活跃于京港澳之间的女企业家,促进京港澳青年交流融合这个信念已深深扎根于她的心中。她坚信,只有让香港和澳门的青年有机会来到祖国,认识祖国,了解祖国,才能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才是培养爱国爱港人才的长久之计。

  何超琼积极发挥家族影响力,牵头创立京澳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会,共同发起成立香港北京交流协进会,全方位推进京港澳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她主办了北京市京港澳青少年交流、创新创业等一系列重点活动,积极促进“两岸四地”的妇女发展和社会进步。

  何超琼将信德集团中国区总部设于北京,在京投资实体包括北京通州运河核心区综合发展项目、“信德京汇中心”项目、天竺综合保税区文化产业项目等。据了解,她在内地开发项目总额近180亿元人民币,在京投资约57亿元人民币。近年来,她捐款超过1100万元人民币,用于支持内地及北京的社会公益事业。

  当年那个在美国修读市场及国际商业管理的年轻女孩可能不会想到,她会被财经杂志《福布斯》选为亚洲50大商业女性。“女生在这个社会拥有更多的选择,女生也需要为自己负责,为这个社会负责。”何超琼说:“我一直告诉自己,我代表的是中国女性,不能低三下四,也不能趾高气扬。”说这段话时,何超琼微微扬起下巴,优雅而自信。

  郑哲敏:九旬老人的力学强国梦

  “祖国是我的根,强国是我的梦。”已经92岁高龄的美国归侨郑哲敏依然思维敏捷。

  国际著名力学家郑哲敏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曾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全国科学大会奖。他把几十年的科学人生都献给了祖国的力学事业。他是中国力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领导者,长期主持制定力学学科发展规划,倡导建立了众多新的力学分支学科,并做出了很多原创性学术贡献。

  在他的身上,有许多同时代科学家的共同烙印:聪颖好学,师从名师,游学西方,归国报效,坚忍不拔……但对于这一切,他本人只是谦虚地说,“都是机缘和运气。”

  1948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的郑哲敏前往加州理工学院深造。读博期间,他师从钱学森,从事热应力方面的研究。长年的学习与研究令郑哲敏在爆炸成形方面取得了完整、深入的研究成果。

  “我始终记得钱学森嘱咐我的话,一切要以国家需要为己任。”郑哲敏说,出国留学,是为了归国报效。1955年,他与钱学森相继回国。“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在此后的50多年里,郑哲敏的科研人生里一直在践行钱学森的这番话。

  1960年,郑哲敏受航天部门委托,研究爆炸成形问题。靠着坚持和韧劲,郑哲敏与他所领导的小组不负所托,成功研究出“爆炸成型模型律与成型机制”,并应用此理论基础成功地生产出高精度的导弹零部件,解决了当时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难题,相关理论和技术还广泛应用于其它国防和民用领域。

  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从海外回国的科技领域归侨代表人士,他致力于中国科学院和北京的技术合作,积极促成了北京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研究中心的成立,并为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怀柔园区的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曾运用爆炸力学研究成果,在北京锅炉厂技术攻关、爆破拆除华侨大厦和石景山电厂等重要任务中,成功完成爆破拆除。

  “科研工作大多数的时候很苦、很枯燥,但科研有突破的那一刻很快乐。科研,就是要在一遍遍的错误中寻求突破,在反反复复的试验中总结创新。”郑哲敏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继承。

  孟宙:在中德交流中促进民心相通

  “我们一定要打通渠道,让中国和德国两国的民众能够交往沟通,这样大家才能心连心。”德籍华人、德国联宇(咨询)公司总经理孟宙致力于在北京与科隆、中国与德国间搭建沟通桥梁。

  旅居德国28年的孟宙出生在北京,熟悉中德两国的文化和国情,正是她的优势。1998年定居德国后,孟宙长期致力于中德间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在推动北京市与科隆市双边经贸交流和文化交往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2012年是中德建交40周年,也是北京、科隆结为友好城市25周年。作为“龙舞科隆——首届北威州中国节”及“中国年”百余场系列活动主要策划组织者,孟宙将舞龙、麻将、美食等中国元素介绍给科隆市民。这些都是令孟宙骄傲的事情。

  “亲身感受是建立信任和增进沟通的最有效的方式。”从2005年被科隆市市长及市政府聘为中国事务顾问起,孟宙共带领科隆市长及代表团到访中国二十多次。她带领科隆市长们逛胡同、坐地铁、听京剧,培养了一批中国“粉丝”。“三任市长的中国名字都是我给取的,我还为他们配了中国图章。”说起这些,孟宙满眼笑意。

  “每天早上,我都会阅读多份德国报纸和观看中文电视节目,因为只有对双方都了解才能做好民间交流。”用心做事的孟宙一直坚持学习。孟宙表示,每个中国人都是一个中国故事,通过自己的行动去了解更多的故事,才能将更多有正能量的故事传给德国主流社会,让中国声音为更多人所听,让德国民众对中国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

  行走在中德之间,这位被称为“中德双方的大使”还有一张满满的计划表。孟宙告诉我们,2017年是北京与科隆缔结友好城市30周年,也是中德建交45周年,她和同事们早已着手筹备相关活动,期待给大家一个惊喜。

  莫华伦:用音乐为跨文化交流搭桥

  活跃于国际乐坛的香港歌剧院艺术总监莫华伦,是当今歌剧领域拥有盛名的香港音乐家,也是一名享誉中外的华裔男高音歌唱家。1987年在柏林德意志歌剧院首演以来,他先后在巴黎歌剧院、罗马歌剧院、悉尼歌剧院等地演出,演唱行程遍及世界各地。

  “音乐无国界,我希望把更多的中国音乐作品带出国门,让中国文化和中国声音走向世界。”莫华伦告诉笔者,这个信念已深深扎根于他心中。他说:“希望通过歌剧作为桥梁,把文化融入进去,用音乐为跨文化交流搭建桥梁。”

  作为第一个登上最负盛名的伦敦歌剧院的华人,他能演唱的角色超过50个,包括《杜兰朵》的卡拉富、《托斯卡》的卡瓦拉多西、《茶花女》的阿菲度等。2011年,他与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魏松组成“中国三大男高音”,并以“北京旅游形象大使”身份赴海内外举办《江山如此多娇》等演出,为国家和北京对外艺术交流与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观众的广泛喜爱和良好声誉。

  多年来,他先后指导香港歌剧院、澳门国际音乐节制作了多部具有国际水平的歌剧,受到了广泛赞誉。同时担任中央歌剧院顾问、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客席教授,在音乐教学方面投入巨大精力,为培养音乐人才做出了积极贡献。莫华伦表示,中国并不缺乏好声音,缺乏的是对异国文化的深入学习。

  “音乐是跨文化的,每个民族既要传承自己的传统,又要相互学习。”莫华伦认为,在跨文化交流中没有什么能替代音乐。为了这个目标,他亲自成为中国文化的讲述者和传递者,不知不觉地成为了中国与世界对话交流的特殊参与者。

  蔡蔚: 助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

  电机系统被称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而加拿大籍华人蔡蔚,就是给新能源汽车制造“心脏”的人。

  “学电机、教电机、做电机。我一辈子没有离开过电机。”精进电动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蔡蔚用这样一句话浓缩概括了他的人生经历。

  中国作为制造大国,传统制造业已走到了必须转型升级的关口。电机系统是直接关系到新能源汽车性能与节能减排的核心部件,作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电驱动领域的技术和产业领军人才,蔡蔚在推动“中国电机”领域的转型升级上具有独一无二的话语权。

  40岁之前的蔡蔚将主要精力放在学术上,1999年从克拉克森大学博士毕业后,蔡蔚加入美国雷米国际公司,担任混合动力技术总监,并为通用、戴姆勒、克莱斯勒、宝马等公司主持设计和制造多款享誉业内的新能源汽车电驱动产品。这一时期的工作,奠定了他在混合动力汽车用驱动电机领域的领军地位,蔡蔚的名字也逐渐被各大知名车企所认知。

  “祖国有需求也有机会,我就要回来。” 2008年,蔡蔚在北京创办了精进电动科技有限公司,开始了制造“中国电机”的征程。

  在蔡蔚的带领下,精进电动致力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核心电驱动系统的研发和制造,填补多项国家空白。凭借着技术优势,精进电动已经成长为我国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行业的领军企业,电机系统产销名列同行业中国第一,全球前三。截止到2016年,已有5家排名前十的车企搭载了精进电动设计制造的“中国芯”。

  此外,蔡蔚还主持完成多项国家“863”和北京市重大科技项目,并参与国家“十三五”新能源汽车科技重点专项,为国家和北京地区科技创新、新能源技术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蔡蔚表示,“我相信总有一天,中国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引领世界。我们要尽自己的努力,让这一天更早地到来,让全世界的新能源汽车,都装上‘中国芯’。”

  “京华奖”简介

  北京市华侨华人“京华奖”设立于2013年3 月,旨在表彰和奖励在北京建设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华侨华人、归侨侨眷和港澳同胞,是北京市授予侨界人士和港澳同胞的最高荣誉。“京华奖”每两年评选表彰一次,每次评选人数不超过10人。

  首届“京华奖”于2014年颁发,10位获奖者分别为:谢国民、陈丽华、李春平、钱渊、严彬、幸公杰、万立骏、严歌苓、程京、洪明基。首届“京华奖”还颁发了“特别荣誉奖”,吴清源、谢家麟、李桓英、何鸿燊、吴良镛、吴佑寿、李文正、粟秀玉、雷学金、曾宪梓、陈永栽、谷建芬、黄双安、潘文石、杨孙西、彭云鹏、霍震霆、伍淑清、陈江和等19人获得“特别荣誉奖”荣誉称号。“特别荣誉奖”为表彰历史上为北京作出突出贡献的华侨华人,仅举办一届,以后不再设立。

  第二届“京华奖”于今年9 月30 日颁发,10位获奖者分别为:王中林、许荣茂、李勇杰、李稻葵、吴晨、何超琼、郑哲敏、孟宙、莫华伦、蔡蔚。(聂传清、吕文宝)

【编辑:齐倩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