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很近,快乐很远” 海外“老漂族”难换幸福
中国侨网10月10日电 题:儿女很近,快乐很远:为何漂洋过海的团聚却难换来幸福……
一头是儿孙团聚的天伦之乐,一头是难舍难分的故园乡愁。步入暮年的你,会如何选择?
近年来,为了与孩子团聚,或是照顾第三代,越来越多的中国老人在颐养天年的年纪漂洋过海,在异国他乡成为“老漂族”。这虽然解决了家人分离之苦,可扑面而来的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甚至家庭纠纷,却在时时刻刻考验着老人们。

儿女工作忙,海外团聚反变空巢老人
虽说一些老人到移居海外的初衷是为照顾孙辈,享受天伦之乐,但一旦孩子长大或不需要照顾的时候,老人们的生活也会变得单调乏味。
不被孙辈“需要”,可自己的子女也无暇顾及父母。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国外紧张的生活节奏让子女鲜有抽出时间陪伴父母。
对很多白天空巢的老人而言,只有晚上才是最快乐的时光。可即使是晚上,子女们也大多在忙自己的事,很多老人只能过着“白天看中文电视,晚上看子女忙碌”的生活。这样的生活节奏让老人们浸泡在无边无际的孤寂中。
据媒体报道,一对追随女儿步伐来到美国生活的老年夫妇说:“在美国居住100天,真正与女儿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1周。”
文化差异大 何时他乡变故乡?
从刚一踏上异国的土地开始,各种不适应就在挑战老人们的神经。听不懂话、不认识路、没法和陌生人交流……仿佛在一瞬间失去了最基本的交流能力。
异国他乡,没有了熟悉的“老哥们儿”,没有了一起跳广场舞的伙伴,因为语言不通,连去超市买菜都变得困难。压力重重之下,老人们很容易产生心理疾病。
美国帕洛阿图大学副教授朱贲靓的调查指出,因为特殊的文化背景以及身处异国的文化语言挑战,华裔老人极易心里苦闷与忧郁,产生自杀念头及实际自杀率较其他族裔要高。其中,每100名华裔老人就有15人始终有自杀念头。
住不惯养老院,依赖“中国式养老”
父母年事已高,一些华人子女无暇照顾,他们会选择将父母安顿进老人公寓。但对于持有东方传统养老想法的老人而言,却有着被遗弃的感觉。
不止如此,“老漂族”的“中国胃”很难适应养老院里的生活习惯。喝不惯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凉奶和凉果汁,吃不惯带奶酪的汉堡和比萨饼……而且,大多数“老漂族”无法用英文与其他居住在养老公寓的房客交流,时间久了,孤独感挥之不去。
不止如此,海外“老漂族”也常面临家庭纠纷的阴影。一些老人在生活习俗、文化认知上跟移民子女产生冲突,甚至酿成悲剧。有媒体报道称:“子女以‘语言暴力’或‘刻意冷落’方式对待父母的情况很普遍。”
支招:“老漂族”如何在异国安度晚年?
主动与孩子沟通交流
很多“老漂族”不快乐的原因其实和孩子缺乏沟通有关。与以往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各异、教育第三代的理念不同等都是“老漂族”们面临的实际问题。老人要主动把烦恼和实际感受说出来,与孩子沟通,这能解决不少问题。

积极学习当地语言
老人们要想独立地在异国生活,掌握基本的会话语言必不可少。在出国前,老人们可以选择语言培训机构学习,从最基本的日常用语开始。到国外后,即使再难,也要找机会和当地人语言交流,慢慢掌握必要的生活用语。
培养新的兴趣爱好
培养一个兴趣爱好是“老漂族”们排遣寂寞,寄托精神的最好方式。老人们要学会在日常空闲时做些自己感兴趣的事,在这个过程中没准还能找到投缘的新朋友。
(来源:中国侨网官方微信,作者:冉文娟,ID:qiaowangzhongg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