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两代华人“下南洋”的故事:吃苦耐劳精神从未改变

2016年10月11日 14:4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字号:

  中新社曼谷10月11日电 题:两代华人“下南洋”的故事

  作者 缪超

  在曼谷湄南河畔的夜市里,矗立着几尊“长辫子”的华人劳工铜像。“他们”上身无衣,单薄身躯“扛着”百斤重的大米,在嘈杂热闹的环境中显得“另类”。

  当地一名资深导游告诉记者,正是因为要展示旅暹华人“吃苦耐劳”的精神,述说当年华人“下南洋”的故事,才在当年华人劳工比较集聚的一家英国企业旧址处修建了这几个铜像。

  记者日前走访了泰国曼谷,听到了两代华人不一样的“下南洋”的故事。

  P。黄,泰国曼谷人,黑发黑眼、平面阔脸,会说汉语,离不开中餐,勤劳踏实。从爷爷那辈带来的“中国特征”,经历九十载,三代人,依然刻烙在P。黄身上。

  P。黄告诉记者,他的爷爷祖籍中国广东,家里有九个兄弟。贫穷迫使爷爷离家,挤上了去东南亚的“红头船”。这一走,就是两千多公里,来到当时叫“暹罗”的泰国谋生。“老一辈将这叫下南洋。”

  初到泰国,P。黄的爷爷做过矿工,每天搬运数千公斤矿石,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艰辛,比在家乡更甚数倍。

  “华人省吃俭用,攒下积蓄,就做生意,爷爷也是这样。”P。黄说。靠着辛苦劳动省吃俭用,P。黄的爷爷倒腾起水果生意,创造了财富,才得以在异国他乡生存。

  这是一个典型的“下南洋”故事。而这样的故事,在东南亚华人世界,比比皆是。

  现如今,在泰国,华人创造着这个国家的大量财富。在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华人也为当地经济做出了很大贡献。

  “下南洋”富裕起来的华人没有忘记祖(籍)国。二战中,南洋华人纷纷捐资捐物,帮助中国抵抗日本法西斯侵略。他们中更有一批人,甘愿冒着生命危险组成“南侨机工”,突破重重障碍回到中国,加入抗战队伍。

  如今的中国正逐渐富裕起来,那段因贫穷而“下南洋”的故事已成历史,随之而来的是崭新的“下南洋”故事。

  近年来,随着中泰交流日益密切,赴泰中国游客激增,泰国商品在中国随之走俏。

  马云是一位中国云南姑娘。2013年赴泰国留学后,马云同丈夫在曼谷开办公司,经营乳胶寝具,通过便捷的交通运输发往中国。

  虽然不是因贫穷“下南洋”,但马云夫妇依然保有吃苦耐劳的精神。马云告诉记者,她几乎每天一大早就开始盯着手机屏幕,不断包裹发货,直到夜里十点,小两口才能回到住处。如今,他们的公司发货量增加,还雇佣了不少员工,生意越做越红火。

  今年,他们怀上了下一代。马云告诉记者,未来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就是闯荡异国的勇气和艰苦勤奋的精神。

  如今,一条规划中的中泰铁路将从离泰国最近的中国省份云南连通而来。在云南,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瞄准了东南亚市场,云南高校的东南亚小语种专业愈发受青睐。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将从这里抒写新的“下南洋”故事,服务这个区域的发展。湄南河畔的华人劳工铜像也将继续激励着“新下南洋”者,缔造新的“辉煌”。(完)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