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熊月之:孙中山为何获得广大华侨华人支持?

中新社上海10月20日电 (周欣嫒)在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一系列展览、交流活动近日在孙中山上海故居举行。这座位于上海香山路7号的雅致小楼,再次唤起了人们对先生与华侨华人先辈间紧密关系的回忆。
1917年7月,孙中山在广州举起护法大旗,当年9月就任中华民国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然而,由于财政捉襟见肘、军阀挟制威压,孙中山不得不于军政府成立8个月后,愤然辞职。
“那时的孙中山处于低谷时期”,中国孙中山研究会会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熊月之介绍道,“军阀混战,孙一时找不到出路,可华侨华人对孙的支持始终没变。上海这套故居,就是当时旅居加拿大的华侨集资买下送给他的”。
熊月之作为史学大家,在近代民主思想史方面建树颇深。自1979年起研究孙中山相关课题,至今已有三十余年。
熊月之直言,海外侨胞对整个辛亥革命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许多人变卖家产捐物捐资,更有人投身斗争献出生命。许多起义,比如黄花岗之役,都有华侨华人直接参与。”
为何孙中山在华侨华人间的号召力如此之大?熊月之告诉记者,这个问题可先从三个方面进行解释。
其一,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符合整个海内外所有华人的共同理想和追求,尽管时局动荡,他的旗帜却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其二,海外生活经历为孙中山带来了丰富的人脉。比如早期孕育革命的檀香山,再如后来长期活动的东南亚、美洲,他在华侨华人中朋友、信徒非常广泛,对其影响也十分深刻。
其三,孙中山自小接受西方教育,非常熟悉侨胞间的活动方式,他的广东话、英文毫无障碍,因此无论思维方式还是言谈举止,都能在华侨华人间如鱼得水。
熊月之强调,除了中山先生的个人魅力,时代背景也不可忽视。“中国在近代以前,国家层面是不鼓励、甚至反对人们向海外移动的。很多人不得已向海外发展,艰苦之余还要承受‘叛国’的骂名。”
“光绪年间以后,国家开始陆续往各国派驻领事,一定程度上为华侨华人带来保护。到了20世纪初,华侨华人的爱国情感是空前的”,熊月之介绍道,“越是华侨越为爱国,越是在海外,越明白祖(籍)国强大对他们的意义”。
华侨华人之于革命的贡献不可磨灭。正如孙中山所言:“我海外同志,昔与文艰苦相共,或输财以充军饷,或奋决而杀国贼,其对革命之奋斗,历十余年如一日,故革命史上,无不有‘华侨’二字,以长留于国人之脑海。”
如今先生诞辰150周年,故居檐下,民众该致敬的也绝不仅仅是先生一人,还有先生背后,那千千万万为革命倾尽己力的同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