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第18批援喀麦隆医疗队启程 履行医疗使命
本报10月27日讯(记者 薛琳 通讯员 李钢)今日,山西省第18批援喀麦隆医疗队一行28人从太原启程飞赴北京,并将于28日凌晨乘坐20多个小时的国际航班抵达喀麦隆,与国外留队的17位队员会师,共同执行为期2年的援外医疗任务。
出发前,全体医疗队员郑重表示,将牢记援外医疗光荣使命,不负祖国人民重托,认真践行“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援外医疗队精神,克服困难,努力工作,保证圆满完成援外医疗任务。
省卫生计生委外事处处长吴国强介绍,此次执行援喀任务的医疗队员,主要来自大同、太原、吕梁、长治、忻州、阳泉的二甲以上医疗机构,28名队员中,一半以上都是高级职称,三级医疗机构的占了三分之一。该队由省卫生计生委负责组派,行前已在山西医科大学进行了为期7个月的法语强化培训和业务技能训练。
山西省自1975年开始选拔、派遣援喀麦隆医疗队,到目前已开展援外医疗工作长达41年,累计派出医疗队53批,医疗队员1151人次。同时,山西省每年有80名医疗队员分别在非洲喀麦隆、多哥、吉布提3个国家的7个医疗点执行援外医疗任务。截至目前,共有116名队员获得了受援国骑士勋章、独立勋章、杰出贡献奖、荣誉市民、荣誉证书等荣誉。
人物故事
杨建成 长治市中医院外科医生
心系非洲人民第三次执行援喀任务
相信很多人还记得,去年一个叫夏乐的非洲黑人辗转多日到我省求医的故事,曾被全国多家媒体报道。当时,他所寻找的医生叫杨建成,是长治市中医院的外科医生,也是夏乐的老相识。之前,杨建成曾两次到夏乐所在的城市执行医疗援助任务,也和夏乐成为了好朋友。
此次援喀的28名队员中,有9名是老队员,杨建成就是其中一个,这是他第三次飞赴喀麦隆执行援助任务。对于此次出行,杨建成的父母、老伴、女儿很不理解。在他们眼里,已经58岁的杨建成再有两年就退休了,实在没有必要再这么折腾,因为在杨建成前后两次共四年的援喀中,他们经历了太多的想念和担心。然而,面对亲人的不舍,杨建成还是毅然决定出去,并想尽办法给家人做工作。“左胫腓骨因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做了固定架手术,伤口出现了严重感染,因为病情比较复杂,当地没有一家医院敢接收。当时,当地药品奇缺,我也实在没有把握。”杨建成至今记得当时接诊夏乐时的情景,可是,医者的天职告诉杨建成不能坐视不管。此后的一个多月里,在杨建成的精心照料下,夏乐的伤口彻底愈合了。
一年后,杨建成又费尽周折为夏乐手术摘取了外固定架,但取下内固定用的钢板就实在不易了,因为当地实在找不到合适的拆除设备,也就有了后来夏乐辗转多日到中国手术的故事。杨建成也因此入围全国“最美援外医生”评选。
夏乐的故事对杨建成的触动很大,在2004-2006年和2012-2014年两次执行援非任务过程中,杨建成看到了太多像夏乐一样的病人。“我第一次去喀麦隆的时候,一位24岁的女孩子,在车祸中轧断了一条腿,当时她拿着‘断腿’来医疗队,求我们给她接上,可是因为没有必需的医疗工具和药品,只能为她做了截肢手术。”“当地各种传染病、热带病,防不胜防,而穷人无钱看病,只能等死。我要尽我所能帮助更多的像夏乐一样需要帮助的人,他们真的需要我们。”杨建成说,虽然对家人有些愧疚,但作为一个医生,他不能对病人坐视不管。怀着一颗悬壶之心,杨建成再次告别妻女,踏上落后、贫穷的非洲大陆。
薛晋徽 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口腔科医生
父母都曾援喀自己要和他们一样棒
41年前,薛晋徽的父亲薛忠,作为我省首批援喀医疗队队员赴喀执行援助任务。在这之后,薛忠又先后三次赴喀,累计在喀麦隆待了8年,在第三次去喀麦隆的时候,他的妻子作为妇产科医生也一起执行了援助任务。没想到,41年后的今天,薛忠的女儿薛晋徽也踏上了这条征程。
“那时候,我还不到10岁,还不太懂,就记得当时,爸爸走后,妈妈一个人带着我们兄妹三人,特别辛苦。”在那段日子里,对于他们全家来说,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收到父亲的来信。“一家人围在一起,‘听’爸爸讲述他在异国他乡的生活,然后,大家再一起给爸爸写回信。”薛晋徽至今记得,有一回因为太想念爸爸,自己哭了好几天,等到爸爸回国的时候,老师还特意给她准了半天假。
也许是耳濡目染,受到了父母亲的影响,薛晋徽一直对非洲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她没想到自己也会有援喀的机会,而且得到了父母亲的全力支持和鼓励。然而,当真正要成行的时候,她却有些放心不下了。“父亲今年已82岁,身体虽还健朗,但毕竟年事已高。”薛晋徽说,要走的前10天,她放下了手中所有的事情,一直陪伴在父母左右,还专门带父亲去医院做了一个全身检查。“父亲和我讲了很多当年他们援喀的故事,那时候的条件比现在更艰苦,很多骨科的手术,因为没有夹板,不得不现撇树枝来进行固定。这段时间的培训中,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我还有些不太相信,但都从父亲那里得到了验证。”薛晋徽说,因为她要去的城市离母亲当年援助的城市很近,临行前,母亲还专门给她写了一封信,希望能找到当年曾帮助过她的一名医院院长,并代她表示问候。“不敢说超越父母亲,但至少要和他们一样棒,圆满完成这次援喀任务。”薛晋徽说。
刘素萍 沁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医生
备好药品迎接挑战做好了各种应急准备
因为有同事曾去过喀麦隆,执行过援助任务,他们口中的喀麦隆一直让刘素萍心生怜悯。作为一个医者,她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帮助他们,也一直在寻找这样的机会。
和杨建成、薛晋徽相比,刘素萍既没有援喀的经历,也没有耳濡目染的影响,喀麦隆的实际条件如何,她真的没有太直观的感受。为了此次出行,她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也做了很多功课,但心里还是没底。“我所在的医院,虽然在国内不是什么大医院,但每台手术,我们都是一个团队在完成,听说到了那边,所有的事情都是你一个人来完成,和你搭档的可能只是一个护士。”刘素萍说,为提前熟悉环境,这些天,她一直在和第17批医疗队队员、她的前任王菁云医生了解当地的情况。“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急诊手术特别多,而且很多都是剖腹产、宫外孕的,术后很容易出血,可当地药品奇缺,一些在我们国内常见的止血药在那儿根本买不到。”刘素萍说,为此,她想尽了各种办法。“临行前,我死缠烂打、软磨硬泡,才在我们医院的手术室找了一些帮助预防产后出血的存药。这刚去了,还摸不清楚情况呢,总不能让我在外国人面前丢人吧?”刘素萍笑着说,自己这一番真的是奔着救死扶伤去的,也做好了各种应急准备。“那边的工作量比咱们这儿要强很多倍,就国庆7天,听说几乎每天晚上都有急诊病人,不得不连夜手术,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我的前任、前前任……他们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我也不能比他们差。”刘素萍说。(本报记者 薛琳 通讯员 李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