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美华裔母亲虐儿致残被重判 传统文化竟成下手借口

2016年11月05日 10:57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11月5日电 题:这个锅我们不背!华裔母亲鞭打啃咬虐儿致残竟说是“中华传统文化”

  美国布鲁克林八大道华裔母亲虐儿案近日终于尘埃落定!

  被告翁雅云因长期虐待年仅两岁的亲生儿子,造成其脖颈以下全身瘫痪和永久性脑损伤,获重判20年监禁,附加庭外监管5年。

  在庭审中,翁雅云竟用“中华传统文化”当做虐儿挡箭牌,遭到法官严辞痛批。

△被告翁雅云在庭审中

  虐儿案发生在2014年,当时怀孕8个月的翁雅云竟然用藤条抽打年仅两岁的儿子Ryan,并且猛力摇晃、啃咬、狠捏,导致孩子遍体鳞伤。事发两天后,翁雅云才带着儿子去医院,还说儿子是从床上摔下来受伤的。

  医院发现孩子全身伤痕面积超过90%,腿上还留有被咬后的完整牙印瘀痕,根本不是摔伤所致,于是立即报警。

△被告翁雅云资料照

  翁雅云被逮捕后在狱中又产一子,次子一出生便被儿童局带走,法官还签发保护令,禁止母子接触。

  翁雅云在庭审中辩解说,打孩子是因为小孩不好好吃饭,自己是按照“中华传统文化”行事。

  “中华传统文化”可不背这黑锅!

  记得十多年前上映了一部叫《刮痧》的电影,剧中刚来美国的爷爷采用中国传统的中医疗法“刮痧”给孙子治病,“刮痧”留下的血痕成了虐待孙子的证据,结果因此失去了对孙子的监护权,孙子被送到福利院。

△ 电影《刮痧》剧照

  当时,有看过电影的观众说:老美就是事儿多!清官还难断家务事呢,就是老子真打了儿子,还能抓起来?

  中国有两句老话叫“棍棒之下出孝子”和“不打不成器”,似乎教育手段上离不开“打”字。

  但千万不要把子女教育建立在棍棒的基础上。

  这属于违法!

  一年前从天津移民芝加哥的Jennifer张,她认为只是轻拍儿子身体的管教,没想到因儿子在学校一句“我妈妈会打我”,引来伊利诺伊州儿童及家庭服务厅上门调查她是否虐待儿童。住在纽约的一位郑姓妇女也是,因10岁的大儿子不听话,打了孩子两下,第二天上学被老师发现身上有伤痕,向纽约市儿童服务局举报。警察当天就到家中把孩子都带走。

  由于母亲殴打孩子时,父亲当时在场并未阻止,因此夫妇都收到法院发出的禁令,半年内都不准靠近两个儿子。

  相当重视儿童保护的美国,即使爸妈没有殴打孩子,一场家庭争吵,也可能导致亲子分离。

  芝加哥一对华裔夫妇吵架,太太气不过,拿起家中厨房菜刀,追杀先生,男方立即报警。 尽管两夫妇没有殴打孩子,但当晚社工就把两个小孩接走,暂寄收养家庭,妈妈事后懊悔不已。

  除了“虐待”之外,“忽视儿童”也可列罪。

  比如将12岁以下的孩子单独留在家中,已经构成了疏忽照顾。甚至很多华人家长认为小孩子近视不用戴眼镜,这也是医疗上的疏失。还有孩子沉迷网络,父母觉得无能为力任凭孩子不上学,这样学校也会举报到儿童局。

  而像翁雅云案这样令人心寒的虐童、疏忽照顾案,还只是汪洋大海中的冰山一角。

  统计显示,在美国,每年有超过1600名儿童受虐死亡,平均每天4至5人,70%被虐至死的孩子未满三岁。在纽约州,每年有超过17万的家长被举报虐待儿童或疏忽养育,其中纽约市每年有大约5万个家庭因虐待儿童和疏忽养育被起诉,其中约有3%是华裔家庭。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究竟是无知?无畏?还是无情?

  一些华裔家庭,特别是新移民家庭没有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也不了解美国法律。

  在外拼搏生活压力大、教育程度不高、家庭贫困或许是原因。但虐童案被告往往有严重的情绪、心理问题,或者夫妻关系严重紧张。 家长、监护人的心理及精神状态才是关键。

  华裔新移民家庭与儿童福利局沟通也常出现问题。儿童福利局接到报案后需在24小时内上门了解情况,但许多华裔家长遇到社工拜访,害怕不敢开门。社工留下字条后因语言障碍也不回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所以家长接到通知后应在两、三天之内回复,不通英文的可请人帮忙翻译。

  西班牙一慈善机构之前发明了一张独特的海报,只有孩子(或不到1.35米高的人)才能看到海报上公布的虐童事件求助电话。受虐待的孩子也可以主动寻求自救。

  △成年人只能从海报上看到一个男孩的头像,孩子可以看到隐含的求助信息和电话

  小侨(ID:qiaowangzhongguo)想说,儿童权利保护的立法之完备,让美国被誉为“儿童的天堂”,然而,法律终究只能代表社会的道德底线,不论在海外还是中国,孩子的幸福只能由父母的疼爱、和睦的家庭关系来守护。

  爸爸妈妈,不要再打孩子了,好吗?

  (来源:中国侨网官方微信,作者:周乾宪,ID:qiaowangzhongguo)

【编辑:齐倩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