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旅俄华侨华人社团:经历三落三起 呈现鲜明时代感

2016年11月25日 17:59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王祎
王祎

  中国侨网11月25日电 近日,“华商与侨团:历史演变和地域比较”国际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王祎在会上发表了题为《鲜明的时代感——旅俄华侨华人社团》的演讲。

  原文摘要如下:

  俄罗斯历史共分四个时期,留里克王朝,史称基辅罗斯;罗曼诺夫王朝,俄国封建王朝、俄罗斯帝国或沙皇俄国;苏俄和苏联时期,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苏俄,从1922年至1991年,苏联逐渐成长为一个超级大国;俄罗斯时期,1991年后,俄罗斯联邦建立并继承了苏联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

  旅俄华侨华人数量的三落三起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旅俄华侨在俄罗斯生活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也经历了三落三起的发展历程。

  一落:从1858年至1911年,沙俄通过各个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同时也将在这些土地上中国居民划入俄国控制范围。根据不同资料记载的1900年海兰泡城中国人口数量约3万~4万多人 ,城里大约有三分之一是中国人。此外,还有季节性劳工和从事贸易活动的商人。1900年7月15日中俄军事冲突“黑龙江事件”发生后,俄军开始对海兰泡城内的华侨大肆迫害,制造了“海兰泡惨案”、“江东十六屯惨案”等惨绝人寰的迫害行动,屠杀了近8000名中国人。

  一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由于俄国急需大量劳动力,俄政府一反一贯的“排华政策”,开始通过俄罗斯和中国的中介公司在中国大量招募华工。据中国驻俄国公使馆统计,1916年华工达到10万人。

  二落: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以后,临时政府曾一度下令停止招募华工入境,并采取了一系列改善华工处境的政策,运送华工回国。1919年5月俄政府疏散了4万多名华侨。

  二起:在俄国革命和国内战争时期,1926年,全苏境内有华侨101700人。此时的苏联在意识形态和国家政策方面都要求各民族平等并禁止歧视,有的华侨甚至开始进入地方或中央委员会。

  三落:到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政府将华侨视为帝国主义傀儡政权下的公民,因此以间谍罪名大规模逮捕华侨。到1939年下降到32023人。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中苏才恢复互派官方人员交往。1958年中苏关系开始破裂后,苏方对华侨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措施,开始驱逐甚至谋杀在苏华侨。据统计,1959年苏联境内有2.6万华人,而到1989年普查结果为11355人。

  三起:1991年苏联解体,中俄民间交往逐渐开始升温。俄开始起草一系列政策法律,如《移民法》《新国籍法》《俄罗斯联邦外国公民法律地位》等。同时,由于两国关系逐渐趋于稳定,旅俄的华侨在整体上数量稳步增加。2013年突破100万人,并连续三年超过100万人。

  旅俄华侨社团的时代特点

  随着俄罗斯社会政治经济的跌宕发展和华侨华人在俄罗斯数量的变化,华侨社团也呈现出各个时期的时代特点。可以说,俄罗斯华侨华人社团是华侨华人在当地求得生存和谋求发展的组织化产物。

  帝俄时期的华侨社团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各原住地上沿袭的各种帮会组织。哈巴罗夫斯克又称“伯力城”,符拉迪沃斯托克原名海参崴,清朝时均为中国领土。1860年,沙俄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了这些地区。所以在哈巴罗夫斯克和符拉迪沃斯托克就沿袭了原有的地域帮会。这些帮会在异族统治下履行成员互助、调解纠纷、彼此慰藉的功能。这些社团大部分拥有自己的章程、管理条文、组织纪律和领导机构。1897年,以取缔秘密结社为由,帝俄政府正式取缔了华侨社团组织机构及其活动。在以后的10年里,但俄国政府一直没有同意。

  另一类是新建社团。直到1906年10月,俄国社团组织法开始生效,滨海省驻军司令才批准华侨社团组织成立。当时的民国北京政府积极支持华侨建立自己的社团组织。这一期间,华侨纷纷在俄国的省会城市设立华商总会。在1907-1916年间,有23个地区性分会成立,这些帝俄时期成立的华侨社团主要以商业为纽带,维护群体合法权益。

  苏俄时期的华侨社团与红色政权紧密结合,此时建立了政治性社团如中国旅俄联合会、华人共产党员中央组织委员会等组织;军事性团体如中苏混合游击队、中国团等组织;为了维护各地商人的利益,建立了赤塔华侨旅俄东西伯利亚总联合会、布拉戈维申斯克阿穆尔中华总商会等组织。

  苏联时期几乎没有华侨社团,由于国内政治的需要,关闭了在革命时期活跃的华人社团。在一段时间内,除了中国政府外事部门直接领导和资助的华工组织和亲苏侨团之外,苏联政府不允许任何华侨华人组织成立。另外,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原因,在苏联境内的中国人主要为官方往来、公务出行或公派留学生,几乎没有以商业为目的自由出入的中国人,也几乎没有民间华侨社团活动。

  还有一些其他类型华侨社团,联谊型社团如哈巴罗夫斯克市“华人联谊协会”。地区自治性社团如伊尔库茨克华人村华侨理事会。

  独联体建立后,华侨社团主要以经济为纽带,向多元化拓展。其中包括综合性社团,如俄罗斯和平统一促进会、俄罗斯总商会等,这表明俄罗斯华侨华人与当地社会的多重联系在不断深化,彰显了移民群体与所在地越来越密切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联系。

  地域性社团包括以原籍地为基础的地域性社团,如旅俄福建同乡会、莫斯科中国北方华人商会、莫斯科黑龙江华人商会、俄罗斯浙江华侨华人联合会等。大量不同地区的地缘性社团的成立,无疑是俄罗斯中国新移民来源地广泛拓展的直接写照。

  以住在地为基础的地域性社团,在华侨华人相对集中的莫斯科和彼得堡都有都组建,如莫斯科华侨华人联合会、莫斯科中华总商会、圣彼得堡华人华侨协会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华侨华人融入当地社会的趋向,同时也有益于华侨华人参与当地政治、经济和文化事务,维护并争取在当地的合法权益。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侨团在俄罗斯经过断断续续的发展,其每个阶段的目的和功能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这些华侨华人社团在求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以下特点:

  1、在帝俄时期:华侨社团是原住地各类帮会的延续,主要以商业为基础,以地缘为纽带;

  2、在十月革命时期后的苏俄时期:华侨社团与红色政权联系紧密,为俄国革命和红色政权的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以政治、军事性质组织为主;

  3、在苏联时期:社团受当局政策影响极大,由于当局打压,几乎没有民间社团活动;

  4、1991年俄罗斯独立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社团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类型不断丰富,功能多元拓展,主动承担上下、内外联通的职能。

  通过的对各个时期华侨社团的考察,研究得出了以下三点思考:

  一是俄罗斯华侨华人社团从基于国家内部各帮会势力角逐到共同抵御异族统治下的政治、经济打压而结社;从沿袭原住地的帮会组织到形成制度化组织被当地政府承认;从基本的互助互惠到在社会生活各方面发挥组织化职能,他们所走过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其受俄当局政策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二是俄罗斯华侨华人社团少有基于宗教因素而结成的社团,同时,业缘性社团也尚未形成规模,仍以综合性和地缘性社团为主,这主要与旅俄华侨华人类型分散有关。

  三是旅俄华侨华人在俄跌宕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深刻认识到,分散的个人意志经由社团的统摄成为集体诉求后,更易于引起俄国政府部门的重视。当今俄罗斯华侨华人社团更加注重通过体制化渠道反映利益诉求,寻求当地政府与社会的接纳和支持的意愿更加明显;同时,也更注重回馈社会,参与当地建设。(作者王祎,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

【责任编辑:王嘉怡】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