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海外华侨华人眷恋故土 倾向回祖籍地寻找配偶

2016年11月30日 16:23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1996年,我的大女儿嫁到了毛里求斯,以后逢年过节,女儿都会从国外寄钱回来补贴家用,弟弟妹妹念书的学费,还有家里建房子的钱,相当一部分都靠她资助。”梅州市梅江区西阳镇吴老伯的女婿是一位在毛里求斯土生土长的华人,祖籍梅州,经过同学介绍与女儿相识,两人后来走到了一起。

  在广东各侨乡,海外华侨华人回乡娶妻不仅是一种传统,也是他们表达对家乡文化认同的一种重要方式。五邑大学原副校长、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张国雄指出,对配偶在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求同心理,促使侨乡跨国婚姻热的出现。

  侨乡跨国婚姻“跨”过的不仅仅是国界,需要各方的理性思考,但另一方面,只要用心经营,跨国婚姻照样是可以美满的。

  侨姻缘筑起“媒人墟”

  “陈姨,你这里有20多岁的男孩介绍吗?我这里有一个20多岁的姑娘想要找个男朋友……”刚走进陈姨的家里,黄保秀便与陈姨交流起手中适婚男女的信息,随后,陈姨立刻给一名适婚青年打去电话:“有个本地姑娘想找个男朋友,我看挺适合你的。”陈姨打完电话,黄保秀也立刻给委托自己找对象的姑娘打去了电话。

  今年85岁的黄保秀,是开平市赤坎镇一位兼职媒人。10多年来,在老人随身携带的布袋里,笔、笔记本和手机是出门“标配”。每月的3、8、13、18、23、28日是当地的墟日。每逢墟日,黄保秀总会赶到赤坎市场内的媒人街“趁墟”。在这里,她和几名同行交换着手头上未婚男女的姓名、年龄、工作、联系方式等信息。

  每年都有大量的华侨回乡通过媒人介绍娶亲讨老婆,久而久之就在赤坎镇中华东路与牛圩路交接处二三十米的窄街,形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媒人街”:鼎盛时超百名专职“媒人婆”穿梭其间,客串媒人数不胜数。年过六旬的媒婆陈姨表示,回乡娶妻的华侨华人大部分三四十岁,来自美国、加拿大、香港、英国的华侨华人最受本地姑娘欢迎。

  兴盛时期的媒人墟见证了当年江门涉外婚姻的火热。自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江门涉外婚姻数量不断增加。不过,至2008年,五邑侨乡的涉外婚姻热开始减弱。以台山市为例,据民政部门统计,台山的涉外婚姻登记数从2013年的1275对减少至2015年1078对。日前记者走访赤坎发现,当地的专职媒人已锐减至20多个,且大部分是年过60岁的老人,靠给当地乡镇一些大龄未婚青年做媒维持生计。

  回乡娶妻不仅是个人抉择

  全世界4000多万华侨当中,有2/3是粤籍华侨。“老一辈华侨华人中为人父母者,大多希望子女与华裔通婚;新一辈移民在考虑婚姻问题时,不少观点与老一代相吻合。”广东省华侨博物馆馆长王明惠表示,海外华侨华人普遍都眷恋故土,保留着中华民族的特性和风俗习惯,具有比较强烈的民族意识,加之侨居地“同族通婚”观念的影响,倾向于回祖籍地寻找配偶。

  新西兰华人丘先生就对记者直言,自己回潮汕老家娶妻,不单单是个人的偏好,亦是父母所期望的,所有在新西兰的亲戚都支持他这么做。

  对此,吴老伯表示深有同感。“在毛里求斯,我的外孙女每周六都要空出半个小时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在家里一般都说客家话。”吴老伯透露,女婿虽然不会讲客家话,但对于念祖追宗、崇文重教、勤俭持家、孝悌仁爱、礼义廉耻等传统客家家训家风颇为认同和推崇,“当初他执意托人帮忙要在梅州物色对象,主要就是基于对家乡语言、文化观念和受教育环境的认可”。

  “不管是回乡娶妻的‘金山伯’还是‘番客仔’,普遍是基于对家乡语言、文化观念和受教育环境的认可,都是想找一个生活习俗、思想观念相近的伴侣,这背后是他们对祖籍地文化的认同。”在张国雄看来,很多海外华侨华人都相信,夫妻双方类似的文化背景、教育水平、生活方式或经济地位,才能够使婚姻更加稳定美满。

  梅州“华洋配”成佳话

  “这是20多年前,我们家人一起拍的全家福。后排穿红衣服的就是我女儿林可梅,那时她已经怀上了双胞胎。”在梅州市梅江区西阳镇白宫阁公岭村的家中,年过七旬的廖根爱老人看着相框中微微泛黄的老照片,目光中透着幸福。

  1987年,廖根爱的女儿林可梅远嫁海外,丈夫是一名毛里求斯籍华人。“我的女婿祖籍地就在西阳镇白宫,虽然是在毛里求斯出生长大,对家乡的语言和文化却一直情有独钟,便托人在阁公岭村物色对象。”廖根爱回忆,经过亲戚朋友的牵线搭桥,女儿林可梅接受了这门亲事。“按照我们客家人的习俗,在女儿坐月子期间,我还去毛里求斯照顾了她三个月呢!”之后,每隔三年,林可梅就会带孩子回梅州一趟,看望亲戚朋友。

  在阁公岭村,不少村民都习惯用“同甘共苦”“白手起家”等词汇来形容林可梅夫妇。“‘敬爷娘’‘亲兄弟’‘睦邻居’‘要勤俭’‘勤劳作’‘勤学习’的客家传统,在夫妻俩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白宫镇(白宫镇于2003年并入了西阳镇)原侨联主席林菊梅介绍,林可梅嫁到毛里求斯之后,与丈夫起早贪黑地做工,之后创办了一家加工厂,逐步改善了家中的经济条件。

  梅州市外事侨务局副局长邓锐介绍,西阳镇本地户籍人口约为3.5万人,祖籍西阳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达到了3万余人,分布在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受益于丰富的华侨资源,西阳镇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梅州市位列中上游。(南方日报记者 龚春辉 袁佩如 戴惠甜 全泽超 陈萍 实习生 董光鹏)

【编辑:张金杰】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