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历史悠久:出现内聚与外散状况

2016年12月01日 14:35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宋燕鹏
宋燕鹏

  中国侨网12月1日电 近日,由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与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华商与侨团:历史演变和地域比较”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来自新加坡、韩国、加拿大等地的海外学者与四十余位国内学者共议全球侨团的发展脉络及功能特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宋燕鹏在会上发表了题为《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的内聚与外散》的演讲。

  原文摘要如下:

  马来西亚华人不是东南亚诸国中华人人数最多的,但却是华文教育唯一没有断层的华人群体。马来半岛最早的华人社团从马六甲的神庙组织开始,同时义山组织也随着华人社群的出现,而在各地陆续成立。而后在1800年前后在马六甲和槟榔屿先后出现了借鉴了原乡组织形式的地域会馆。随着英殖民政府的统治向马来半岛扩展,血缘的宗亲组织在19世纪初槟榔屿出现。随之在20世纪初各地出现了行业协会。

  各种性质和类别的社团在各地不断涌现。不过各地华人社团自开始出现,就逐渐形成最高领导机构。马六甲以青云亭,槟榔屿以广福宫、后来的平章会馆为代表。华人聚居区的最高领导机构类型各不相同。神庙组织、义山组织、会馆社团联合会、商会等等都有可能成为当地华社的最高领导机构。二战后,各个类型的社团开始出现内聚型的趋势,这主要是一些地缘会馆开始出现横跨州属的总会(或联合会),这种联合的趋势在马来西亚独立后有增无减。但是也有一些社团开始出现外散型的趋势,尤其是地缘性会馆在人数增多之后,内部的次社群开始单独成立组织。甚至华人社团在成立之后,往往因为各种原因又出现分裂的征兆。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现在。

  1957年马来亚联邦独立后。1963年东马沙捞越、沙巴与马来亚联邦合并为马来西亚,原本各自发展的两地,大历史开始一致。西马和东马的华人社团的宗旨在华人纷纷获得公民权后,跟以往很大精力关注中国事务有较大的不同,更多的关注本地事务,为本地服务,以促进当地社会的发展,同时更加注重理顺与当地政府及其他民族的关系。当然,作为华人社团,它们仍以维护社团内部华人自身的权益为基准。社团间的帮派意识表面上在淡化;而同时社团体制内部的民主化趋势在这一时期日益得到加强。东西马各州新社团不断涌现,各州内部社团的横向、纵向、交叉向联合也不断进行。同时跨州、跨东西马的同行业、同类型、同性质的联合社团也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内聚反映的是不同群体内部的团结与安全感,这反映了华人社团成立之初的基本宗旨。外散则反映了群体内部不同次群体的权力斗争与发言权的争夺,这是华人社会人际关系“差序格局”在社群上的体现。在如今纷繁复杂的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内部,地缘、血缘、业缘、学缘、神缘等关系交织在一起,在不同区域、不同场合、不同情境下,都发挥着不同的影响。但是,随着华人代际的更迭,基于原乡籍贯认同的会馆开始出现式微的倾向,从而使得华人社团整体都出现了不稳定的趋势。(作者宋燕鹏,单位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编辑:张金杰】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