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交流种植互赠瓜果 "蔬果外交"打破美华人院墙隔阂

2016年12月16日 16:24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院子里到处都是冬意,此时黯淡无华的火龙果,在收获季大为风光。主人不仅送出了不少果实,还送出了30多条枝子给朋友们。(美国《侨报》/章宁 摄)
    院子里到处都是冬意,此时黯淡无华的火龙果,在收获季大为风光。主人不仅送出了不少果实,还送出了30多条枝子给朋友们。(美国《侨报》/章宁 摄)

  中国侨网12月16日电 据美国《侨报》报道,但凡移民到美国的华人,很少躲得开一大特色生活方式——享受孤独。热情吵闹的集体舞阵营;晨起耍太极的中年团;街边、灯影下摆出的对弈摊子;电话响起,大半夜招出的一堆喝酒宵夜的吃货们。又或微信群里道声“约吗?”,半个多小时后,发现在城市某个角落的咖啡屋户外小桌边,已围起衣衫时尚的文艺青年,享受午后阳光下扯白的时光……一幕幕熟悉的画面都必随着起飞的航班,被远远甩在千万里之外的故土。欢迎来到洛杉矶,扑面而来的除了蓝天白云清新空气,更有深藏其中的“孤独”。

  比起中国一个个住宅小区的人来人往,洛杉矶独门独院的居民区难见人影,只能通过车库前停靠的车辆大致判断主人是否在家。在深受地理环境和语言限制的异国他乡,如何敲开邻里的房门,打破院墙的隔阂,互通有无?除了逢年节的聚会,华人们自有其它的交流智慧:采摘后院作物,互赠果蔬。再有心的,互相交流传授水果后期加工经验,这一切我们应该称之为“蔬果外交”。

  “约吗?柠檬熟了,尽管摘尽管拿。”

  在中国咱们约吃喝,在洛杉矶约摘。在华裔后院文化里,这缺水、种植的烦恼有时比不上收获季烦恼多。果子越小烦恼越多,不仅很需要和朋友们分享,还可以和动物们搞好关系。

收到馈赠的邻里展示收到的火龙果队列。(美国《侨报》/王女士提供)
收到馈赠的邻里展示收到的火龙果队列。(美国《侨报》/王女士提供)

  Tan老师帕沙迪纳市的家中后院有一棵前屋主留下的大柠檬树,每到收获季节,密密匝匝的黄柠檬爬满树,“太多了,摘不完,摘下来又吃不完。都能天天用柠檬汁泡澡了。”开始时,Tan老师打电话通知朋友们有空就来摘,慢慢熟悉了,到季节就有朋友打电话问,“能过来摘柠檬了吗?”于是朋友们带着家人一起登门,孩子们摘果子玩,大人们喝茶聊聊天,宠物们则在院子撒欢儿。

  远在洛杉矶北部,荒漠高原地带的几户华裔家庭同样是种植爱好者。高原比山下更缺水,作物也略不同,他们种枣树、仙人掌。“我们院子比山下大,太阳更猛,水一浇上很快晒干。最好上面搭棚,下面铺上水管道,安置淋水设置,灌溉时水被地表的牛粪护住,不会渗入土壤深处,种植的作物才能始终保持合适的湿度。”

  张家的大枣树是附近一带最出名的。到秋季,张先生一家几口人都摘不完满树的小枣。“邀请朋友们来家,边摘边吃,又脆又甜。实在摘不完的,也正好留给小鸟一些。”张太太说,“这小鸟儿们很聪明,枣子没熟的时候,一只都不飞过来,看到有鸟儿来了,我们也知道枣子一定非常甜了。”

  今年的采摘任务已经完成,这留在树上的,都是给小鸟的美食。拨开一层层的枝叶一一查看,确实有些意思,小小的果子几乎每个都被小鸟啄了一口或两口,个别已吃得露出半个小枣核,包括那些在枝叶中藏得很深的果实无一漏网。

  除了互赠,加工也是一门好玩的生活功夫,有心的主妇们闲来相约着一起探讨水果的“初加工”。做柿饼、果酱、还有“凉拌水果”。

晒柿子的装备,档住灰尘。(美国《侨报》/赵婆婆提供)
晒柿子的装备,档住灰尘。(美国《侨报》/赵婆婆提供)

  赵婆婆擅长种植,“我们种的西红柿吃不完,送给好朋友,他们比较之下告诉我,说我们的西红柿又沙又甜,超市的西红柿和我们的没办法比。西红柿每年都能消耗完,水果有些头疼,柿子、枇杷这些,周围邻居送了几家还没送完,又吃不完,挺发愁的。”

  柿子晾晒完毕,准备烘干。如果太湿就拿去烘,老人家说,“费电!“(美国《侨报》/赵婆婆提供)

  赵婆婆周围邻里们没有华人,但邻居们都很熟悉,附近墨西哥裔小朋友都能用半生不熟的中文大声叫“赵婆婆好,赵婆婆好……”老人开心得不得了,“我有时教孩子们说几句简单的中文。”

无花果据说有预防乳腺癌的功效,收到馈赠的马女士很开心,拍照展示水果矩阵。(美国《侨报》/马女士提供)
无花果据说有预防乳腺癌的功效,收到馈赠的马女士很开心,拍照展示水果矩阵。(美国《侨报》/马女士提供)

  因为要钻研一些水果加工法,赵婆婆经朋友介绍又认识了李女士,她擅长做柿饼。“她教我先把硬柿子切片,放在太阳下晒,大约阳光充足的情况下,要几天晒干,之后放到烤箱里烘干,比市场上卖又好吃又干净。我们还试着把甜度高的水果去皮去核儿,打烂做果酱。有位台湾的太太不知道在水果中拌入了什么台湾人经常使用的调味粉,做的‘凉拌番石榴’特别特别好吃。其实大家就是玩呗。”(章宁)

【编辑:齐倩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