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瑞中企业商会王致:见证中企投资瑞士的这些年

2017年01月14日 17:13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瑞中企业商会常务副主席王致。(受访者供图)
瑞中企业商会常务副主席王致。(受访者供图)

  中国侨网1月14日电 据《欧洲时报》中东欧版报道,与过去协助瑞士企业进驻中国不同,瑞中企业商会常务副主席王致这些年的主要工作已经转为帮助中国企业赴瑞投资。

  中企逐渐认识到瑞士为投资优选

  从市场营销专业毕业后,王致选择到瑞士攻读经济。如今年近四十的王致没想到,当初的决定让他在瑞士生活了20年。“一开始在瑞士银行工作,后来到了一家律师事务所,主要针对大型家族企业的家族资金对中国企业进行投资,帮助他们了解中国市场等投资情况。”

  改革开放伊始,瑞士迅达集团第一个走进中国市场。在王致看来,这家以生产电梯为主业的瑞士公司开创了外资企业到中国的先例,对外国企业投资中国起到了标杆性的作用。“瑞士企业到中国投资有阶段性。”王致观察道,“现在已经发展到,大型的瑞士企业在中国都有很好的布局,不仅建立了生产基地,还有很多企业甚至将研发中心设在中国。”

  但在这些年里,王致发现了一股“逆流”,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到瑞士投资。他索性与合伙人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专门从事中瑞双边投资,目前涉及的领域包括工业自动化和生物制药等。也正是由于不断赴瑞的中国企业,伯尔尼州政府聘请王致担任经济部顾问,负责中瑞双边的投资事务。

  王致告诉记者,与在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相比,中国企业在瑞投资仍然偏少。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企业对于瑞士不甚了解。“提起欧洲,人们主要想到的是英法德意。虽然瑞士的政策、税收、法律制度,产品技术以及人员管理等都很先进,但中国企业过去投资还是比较倾向于传统的发达国家。”

  然而转变在一点点地发生。“现在来欧洲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对欧洲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不单是对语言、文化、历史等方面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对企业、当地法律法规、商业氛围、税收制度的了解。”王致说,中国企业逐渐认识到瑞士是一个非常好的投资目的地。

  正处于中企海外投资2.0时代

  相比瑞士企业赴华投资已经打开的局面,王致在结合了瑞中企业商会会员企业的想法后认为,当前正处于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2.0时代。

  王致分析,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1.0时代是以国有资本、资源型企业为主导的投资。最典型的案例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中企在海外的兼并购。

  “现在的2.0是也有大型国企,但大量出现的是民营企业。更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投资的目的是以技术为主展开收购。收购有技术含量、有品牌、有市场渠道的企业。而不只是以资源为主。”王致说。

  王致以2016年中国企业在瑞士引起关注的收购举例说道,中国化工在瑞士收购的先正达是一家农药巨头,在全球有非常好的布局,所以这是一次非常典型的以技术和市场为导向的收购。同年海南航空集团收购的三家瑞士企业,Gategroup是全球第二大航空配餐公司,瑞士国际空港服务有限公司是世界最大地面服务及货运服务供应商,这两家都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另外一家瑞航技术公司是集机身、发动机、航材服务航材服务和航空技术培训为一体的独立第三方综合性服务商和供应商,也就是说是以技术为导向的收购。

  “还有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就是河北钢铁并购世界最大钢铁贸易商德高集团过半股权。”王致说,中国钢铁企业在近几年都在思考如何输出过剩的产能。河北钢铁此举为拓展国际销售网络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中国有必要解决好世界的疑问

  在中国企业大举进军海外市场之时,世界一些国家难免对中国企业的行为和动机产生担忧。“中国企业的兼并购确实在瑞士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王致说,无论是在瑞士还是在欧洲,甚至是在整个外部世界,这种影响都存在。中国的国际化在政治、经济、文化,或是企业、学生、旅游等方面都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可能是心理上的冲击,并不一定是中国真的造成了威胁。

  “世界在短期内发现到处都是中国产品,到处都是中国游客,还有大批中国投资人进入,那些瑞士的传统企业突然发现管理层或是资方变成了中国人。同时,中国历史如此悠久,文化如此深厚,但外部世界对中国并不了解。”王致认为,这会让世界产生很大的疑问。如果这个疑问在短期内处理不好,会导致一些问题。

  “这就像在对外来事务不了解时,人都会有防护心理。如果防护心理没有解决好,就会产生排斥心理。如果排斥心理还没有解决好,就会变成非常负面的影响。”王致说,这正是瑞中企业商会成立的初衷。目前商会的约六十家中资企业主要从事生产制造、服务等领域。商会通过密切的沟通和联系,令到瑞士的中国企业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商业行为。而在对外沟通的过程中,也让瑞士企业知道中国企业是谁,中国企业是做什么的,中国企业要干什么。王致认为,这是中国对外交流非常重要的三点。

  收购并非一蹴而就

  王致表示,在过去30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更多地作为出口加工地,可以生产出满足西方需要的产品,甚至是高端产品。为了转方式调结构,中国经济近年来主动降速,正处于一个调整阶段。这也是必然会出现的。但是很多中国企业由于过去低层次的发展,在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管理能力上都存在缺失,产品也缺乏核心竞争力。

  当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欧美一些企业生存出现问题。这时中国企业在海外完成大量收购,王致认为,这对于投资人而言是非常好的时机。“确实因为大环境太差,一些欧美企业的估值非常低,但技术、产品、销售渠道、组织结构、人员素质都相当不错。”

  王致认为,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在海外的收购,补足自身所缺乏的品牌、技术、销售渠道、管理能力。“我知道许多中国企业在海外收购不是为了外国的市场,而是为了自身在中国的发展。但无论是为了什么,现在都是非常好的时机。”

  不过王致也担心,中国企业在收购成功之后该如何管理。这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许多中国企业缺的不是资金,而是国际管理经验和国际项目运作经验的人员。这个问题会越来越凸显。所以如何通过收购整合,获得西方现有的管理团队,并且进行管理团队融合,与对方有很好的沟通交流,使他们继续为中资工作。这都是中国企业未来需要攻克的问题。”(杨柳)

【编辑:梁异】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