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翻译家朱文辉:瑞士予我素材与灵感 促文化互通

2017年01月14日 17:14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作家、翻译家朱文辉。(受访者供图)
作家、翻译家朱文辉。(受访者供图)

  中国侨网1月14日电 据《欧洲时报》中东欧版报道,作为瑞士苏黎世一家德文出版社的编审,现年69岁的朱文辉谈起自己1975年赴苏黎世大学进修,而后正式取得外交官资格,到现在专职从事文字写作工作的这些年,想说的有很多。

  不忮不求 这里的一切予人温暖

  在与外国人打交道的这么多年里,最令朱文辉欣赏的感受是瑞士人的实事求是,一丝不苟。而围绕这个本质与原则发展的文化、教育、文学艺术的体现便有其客观之处。“虽然没有如同好莱坞影视娱乐文化那样大起大落的生动喧哗夺人耳目,但这里处处予人温暖入心之感。不管做什么事,总是细腻而用心,平实而温馨。”正如朱文辉所言,“这里能让我保有不忮不求的态度,每天晃晃悠悠、优哉游哉地观察各色人等,予我写作素材和灵感。”也应了他曾在自己所著的一个长篇小说里形容过的那样,“这里真是个值得挥霍青春的好地方,忽然之间,人生岁月便不知不觉地由指尖溜滑而逝。”

  谈到与瑞士人交往的印象,朱文辉打趣道:“我说瑞士人有‘三气’:一是土里土气。传统瑞士人先天珍惜福分,尚真务实,穿着简单朴素;二是阴阳怪气。他们谨慎保守的性格不免予人拒人千里的神秘形象;三是小里小气。在瑞士没有不要钱的事物,人们爱财而惜财。”说到这儿,朱文辉话锋一转,用“富而好礼”总结说,“这个国家的民众都很和善,虽小气节省自持,却普遍同情弱势,遇到天灾人祸之难,多愿慷慨捐助。”

  勤奋自爱 这里的华人挺“抢手”

  旅居瑞士四十多年,让朱文辉结交到了不少好朋友,不少来自中国大陆的家庭喜欢与之往来。一句简单家常的“朱大哥”,却也包含了浓浓的情谊。

  据朱文辉介绍,瑞士传统的华人第一代移民(约至1990年之前)多以经营餐馆或受聘用于公司为主;二代华人移民则更多融入瑞士社会,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也较大,进了社会从事较为高等的职业,如银行、律师、医生、科研人员等。他们勤奋自爱,瑞士跨国企业多喜爱聘用,主要也是重视这批人才除了拥有精湛的专业之外,其背后庞大的中国及亚太市场也需借重他们的地缘和人脉开拓经营市场。“由于华人有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基底,忠实家庭及学校教育,一般多能成为瑞士社会与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砥柱,故而受到当地整体社会的尊重。”朱文辉对此评价。

  继承传播 这里的文化在行进

  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朱文辉也正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潜移默化地发挥着自己微小却独特的作用。

  2016年10月,朱文辉在苏黎世出版发行一本以中、德语境背后寓藏的人文思维当做两种文化互相交流的书籍——《字海捕语趣》。这本书问世后,获得瑞士销路最广的德语大报《每日导报》文化板块的力荐。朱文辉在谈及写作本书初衷时坦言,“我希望德语读者看过这本书后,能较为轻松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与奥义,反过来中文读者也能就此体会欧洲,特别是德语系国家民众的言行。”

  现在的朱文辉依然闲不下来,正与供职出版社主编共同具名合作编著一本名为《古今中外新旧二十四孝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借此传介中华文化精髓的孝道思维,激发欧洲人朝着在他们文化传统概念里没有被正式有形赋予道德价值定位的孝道思维进步。诚如朱文辉所言:“在接触到大量文哲史知识,体认了欧洲人文思维精神后,结合中西对天对地对人对心性的看法,这对我从事的职业和一向热爱的文字书写,甚至是对中华文化的继承传播都受用无穷,裨益终生。”(张硕)

【编辑:梁异】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