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新西兰中国退伍老兵欢聚一堂 缅怀军旅生活(组图)

2017年03月02日 15:02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3月2日电 据新西兰中华新闻社报道,当地时间2月26日,一群200多人的中国退伍军人从四面八方涌向奥克兰市一家高尔夫俱乐部,参加在这里举行的大型战友联谊会,他们热血沸腾地高唱军人之歌,相聚在一起,共同缅怀曾经的军旅生涯,把中国军队的优良作风,把中国军人的拼搏精神,把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也铭记在心的“军魂”“国魂”“民族魂”,在异国他乡发扬光大。

  大厅签到处的几位女兵,一大早就来到这里,负责接待与登记,她们热情周到,一直坚持到最后才离开。战友们签到后,大家纷纷对着“八一”军旗庄严地敬礼、留言、合影留念,激动得热泪盈眶。从签到的200多名各军兵种的退役军人里,不但有陆军、空军、海军、火箭军,以及武警部队的退伍军人,而且还有来自东部战区、西部战区、南部战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以及中央军委直属机关的战友们。这些战友们都是在指尖上联系,在微信群里相识,可大家却不曾面见。当每位战友急切地步入报到大厅时,相互看到对方胸前、臂膀上的名字标志时,“哇塞,原来是你! ”“好么,咱们是‘老熟人’了!”“真是相见恨晚呀!”战友们个个激动不已,熙熙声回旋在整个大厅。

  从上世纪中叶开始,这些中国退伍军人,靠技术移民、创业移民、团聚移民等等方式来到新西兰,很多老兵虽然离开中国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了,但最难忘的仍然是自己的军旅生活。老兵们个个为自己曾经是一名军人而自豪,为祖国奉献青春而无悔,为保卫祖国壮怀激烈而骄傲。在活动的交流中老兵们纷纷表示:昨天我们是祖国的保卫者,如今我们虽然远离祖国身居海外,一方面我们要融入这个国家,当好第二故乡的建设者,同时我们每位老兵都应该成为发扬中国军人的优良传统,树立华人良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维护中华民族利益,促进中新两国友好合作发展的使者。

  1976年当兵的乔司务长,是新西兰(中国)战友联合会会长。他是这次联谊活动操心最多、出力最大的组织者。可谓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全心全意为战友们服务。年轻有为的战友新西兰潮属总会会长张乙坤,是新西兰(中国)战友联合会的名誉会长,为战友联合会出钱出力。据了解,他正忙于带领新西兰的潮属团队,为申办2019年第20届国际潮团大会在新西兰召开而忙碌奔走。前不久,当他人还在香港参加世界潮属总会活动时,会隙从微信群里看到老兵聚会的消息,立即表示捐款一千纽币,支持战友联谊会的成功举办。1953年入伍的德高望众的老兵凌玉海,是海军司令部直属部队一位技术兵,半生从戎半生工商,如今是新西兰著名的中国书法家,却因病住院没能出席活动,但特地从病褟上发来贺信。现为新西兰中华新闻通讯社社长的景䂀战友,是1969年入伍的海军东海舰队福建基地的老兵,他刚刚在网上加入了战友群,就特地赶来参加联谊活动。彭雨洲,来自成都军区某训练大队的教官,是这次团聚活动的现场主持;还有80年代入伍的高排长、成都军区独立师的韩军、北京空军总医院的严国芳等等……都是这次活动热心参与者。

  新西兰(中国)战友联合会的这次活动还特别邀请到新西兰国家党华人国会议员杨健博士。他是新西兰华人华侨的杰出代表,曾在奥克兰大学教授国际关系学,这次也破例专为老兵们做了学术报告,介绍了新西兰外交政策,并分析了中新关系的发展。

新西兰中国退伍老兵相聚一堂。(新西兰中华新闻社图片)

  战友们在碧绿碧绿的草地上集合,摄像的摄像,拍照的拍照,拍过“全家福”合影后,大家移步到装饰一新的宴会大厅,开始了边就餐边联谊活动。

战友们共庆生日。(新西兰中华新闻社图片)

  随着悠扬的“祝你生日快乐”乐曲,一个醒目的金色“八一”军徽镶嵌在大蛋糕上,被战友们徐徐推了出来。据了解这个蛋糕的图案是黄梦霞战友花费了几天的功夫,怀着对往日部队和战友们的思念精心设计的。除了当天是战友联合会周年生日外,联合会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每逢聚会的当月,大家都要为本月出生的战友庆祝生日。寿星们高兴地站在舞台上,接受战友们的祝福,一首生日快乐歌让台前的寿星老兵们感受到一股暖流。

  之后在嘹亮的解放军进行曲声中,首先是50年代入伍的老兵上台献歌。他们都是七老八十的老人了,但唱起铿锵的军歌来,六位老军人身上依旧有着那种“雄赳赳,气昂昂”的气质;60年代的老班长们,歌声依旧嘹亮……如今,这些曾经的军人,把中国军人的大无畏精神,把中国军队的优良作风又带到了新西兰,激励自己满怀豪情,创业、打拼,不叫苦不喊累,都收获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为华人华侨争得了荣誉。在新西兰(中国)战友联合会这个大家庭,战友们聚在一起,分享在异国他乡的艰辛与收获,交流自己的感受与生活,增强战友情,取长补短,继续前行……

  “送战友,踏征程”,不知谁深沉地唱起了这首歌。近五个小时时间的团聚、联谊活动,就在这依依不舍地浓情中结束了。(于聚义)

【编辑:赵墨】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