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英国脱欧引发“仇恨犯罪”? 华人身份认同何处寻

2017年03月20日 15:12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3月20日电 据英国《英中时报》报道,日前,英国议会通过了政府的脱欧法案,英国脱欧终于可以踏出实质的第一步了。而距离去年6月23日的脱欧公投日,已经过了9个月。这大半年里,因英国脱欧掀起的余波阵阵,仇恨犯罪(hate crime)正是其中颇为明显的副作用之一。而近来频发的涉及华人的伤害事件更是再度引发关于歧视议题的讨论。英中时报记者进行了观察报道。

  租房权被指诱发歧视

  上月(2月),《独立报》援引了一份最新的报告指出,租房权(right to rent)政策激发了英国社会的歧视现象,存在争议应当被废止。

  根据规定,房东必须通过复制房客相关身份文件,如护照或身份证,来检查房客是否有权在英国居留。若没有遵照执行,房东可能会被罚处每名房客3000英镑的罚金,而那些持续违反法律的房东更有可能面临最高为期5年的监禁。

  移民福利联合委员会(JCWI)说,根据他们的研究显示,那些本来并不会去区别对待房客的房东,现在被迫不得不去履行这项歧视性政策。

  在被调查访问的108名房东当中,有超过半数(51%)的房东表示,租房权政策可能令他们在租房时更少考虑租给外国人。更有42%的房东表示,根据这项政策的要求,他们可能不会把房子租给那些不持有英国护照的人。

  关于租房权的报道在最近几月屡次见诸报端,实际上,该政策早在2015年已经推出了。当时,在West Midlands地区的试运行期间,JCWI便发现了17例歧视案件。在更全面的试运行评估中,JCWI全面接触房东、中介和租客。调查显示,该政策没有得到统一实行,而是往往针对特定的个人,这导致了歧视性种族评判。此外,部分租客还因为该强制检查而被房东收取莫须有的手续费。

  对此,内政部再次强调推出租房权政策的初衷绝不是引发对合法移民的歧视。发言人表示:“房东被建议对所有新租客进行身份证件的检查和记录。任何歧视行为都是违法的。”

  在采访中也有部分房东表达了对该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全国房东协会在West Midlands的代表玛丽表示,该政策可以防止那些不负责的房东一味接收非法移民,却让他们塞到拥挤的群租房内。另一位不具名的房东则表示,政府有权监管并预防非法移民,同时这也能让房东对可能住进自己房产中的人有更多的了解。

  但也有房东感到这让自己很尴尬,并认为租房权很有可能让合法移民成为反应过度的房东们的受害者。

  仇恨犯罪指数飙升

  回顾脱欧公投后的第一周,仇恨犯罪指数可谓随着“脱欧”的结果公布应声直线飙升。各种仇恨形式见诸报端,其中包括种族主义色彩的涂鸦和通过邮箱散发的印有“不要波兰虫”字样的卡片。

  根据国家警方首席议会(National Police Chiefs’ Council)的数据,当周的仇恨犯罪率上升了57%。从2016年6月23日至26日四天中,警方赞助的报案网站True Vision收到了85起憎恨犯罪报告,而四周前同一时期的犯罪报告只有54起。

  如今时隔大半年,仇恨犯罪的情况是否有所好转呢?很遗憾,这个答案仍然是否定的。

  根据二月发布的最新官方数据,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的仇恨犯罪案例在脱欧公投后的数月内上升了整整一倍。其中,多赛特郡是最突出的重灾区,当地在2016年7月至9月期间共发生104起伤害事件,是同年4月至6月期间仇恨事件总和的2倍。

  而伦敦地区也未能幸免。根据伦敦警察厅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包括残疾、种族、恐同等动机在内的仇恨犯罪率全面上升,其中针对残疾人的仇恨犯罪率增加了216%,基于种族和信仰的仇恨犯罪则增加了近20%,受害者从14,004上升到了16,618人。

  专家指出,这些数据让人十分担忧。“就在近期针对脱欧法案的辩论期间,我们听到了不少负面甚至恶毒的语言被用在了关于难民和移民讨论中。”

  赫尔大学研究种族与族群问题的教授盖瑞·克瑞格(Gary Craig)在接受《英中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无疑脱欧的投票结果引发了种族仇恨犯罪事件的激增,而且在少数族裔占比更低的地区,种族仇恨犯罪率上涨更多。虽然至今,攻击事件的数量已有所下降,但是整体情况的恶化已成定局。

  自由民主党发布的声明也印证了这一点。自民党影子首席大臣表示:“相关数据说明脱欧公投给一部分人壮了胆,让他们以为可以这样表达某些看法,但是这种行为实质是种族主义。”声明还指出,该趋势说明首相特雷莎·梅需要尽快明确脱欧议程,从而结束在英欧盟公民未来的不确定性。

  随着脱欧法案在议会的正式通过,梅即将按计划在3月底正式触发第50条。对此,全英各地的警力已经严阵以待,为随之可能再度攀升的仇恨犯罪做好预防准备,在各事件易发社区布置好警力和保护措施。

  华人频频受害是固有印象作祟?

  2月13日,29岁的华裔商业分析师QingqingRao从伦敦金融城下班回家,途中步行穿过东伦敦戴根纳姆(Dagenham)某公园,遭遇不明人士持刀袭击,连刺多刀,昏迷倒地,头部亦有创伤。后被紧急送医,但因伤势严重,目前仍未脱离生命危险。

  目前警方正在全力追查。对凶徒的目的,警方仍然持开放态度,不排除与脱欧启动在即而触发排外仇恨犯罪有关。

  与此同时,针对华人及华人家庭的盗窃案数量也在全英飙升。朋友圈流传着触目惊心的盗窃案现场图,据称,2月至3月期间,剑桥地区有30余家庭被偷,曼城地区在一周内有20多家被偷。由此,在英华人圈中不免有一股隐隐的不安全感,不少人都选择换锁或加固门窗。

  上个月,巴罗地区(Barrow)法庭就去年10月发生的一起针对华人歧视的案件作出了判决,被告Jonathan收到一纸法院指令,从此不能再踏进原告蔡先生的中餐馆。

  2016年10月22日凌晨4点半,20岁的Jonathan和女友到蔡女士的中餐外卖店点餐。过程中发生摩擦,于是Jonathan就开始以种族歧视性的语言对蔡女士进行侮辱,还扬言要联系贸易标准局,“让他们把蔡女士送回中国香港的家”。此外,Jonathan还对蔡女士的儿子出言不逊,用歧视性语言嘲笑他穿着围裙。所幸,经过数月的审理,法庭还给了蔡女士和她的家人一个公道。

  在谈起华人在英国遭到的种族歧视时,盖瑞·克瑞格教授表示,往年的研究发现华人经受歧视的案例并不少见,尤其是中餐馆。虽然在全英中餐馆和外卖店到处可见,英国人也很爱吃,但是它们仍是被歧视的重灾区。

  克瑞格教授还提到一点原因,那就是“中国威胁论”。他补充道:“当然,国际形势是一个很复杂的因素。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无限可能的同时也会被一些人视为一种威胁。脱欧之后中英在贸易关系上的变化显然也会带来一些挑战。”

  华人社区多样化

  为了解华人在英国的融入程度,记者采访了一位紫薯博士。他最初到英国攻读研究生,之后留下工作并在英国成家立业,如今他已经在英国待了13年,在周围人看来,他属于成功融入英国的优秀案例。

  被问及十多年来华人在英国的身份变化,紫薯博士脱口而出一个词“多样化”。他说,在这十年里华人在英国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样化,不再只有求学群体和投资移民,各行各业都能人辈出。

  目前在伦敦金融圈中,华人的占有率绝不低于其他任何一个国家;而其他方面,有人在500强企业做顶尖前沿领域,有人抓住机遇成功创业,还有人能够参政为更多华人发声。

  紫薯说:“这些往高层次的转变发展在2004年我刚来英国的时候是根本不敢想象的。如今中国国力的提升,国人的经济能力和投资能力都有了口碑,这对华人在英国地位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

  谈起脱欧公投以来针对华人的仇恨犯罪和歧视伤害事件,紫薯博士表示在大环境有所变化的情况下的确需要有防范意识,但是这些事件仍属于比较极端的例子,而不论在什么阶段和环境下,这样极端的例子总会存在,不足以以偏概全地成为影响日常心态的因素。他表示,华人还是保持客观,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打拼出一席之地。

  如果说工作中的“一席之地”可以凭借出色的表现赢得的话,真正融入英国生活找到“一席之地”才是真正的难点。结合亲身经历,紫薯博士告诉记者,想要和主流社会真正对接,必须要加强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和交流。

  他认为,要真正融入英国社会必须了解本土文化的方方面面,比如政党背景、社交习俗、育儿观念等,这样才能产生共鸣。但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语言是一大难点。

  “我深有体会,语言是心灵的窗户,在胜任工作的基础上有更强的能力与英国人沟通,这是我们需要加强的。其实能在英国找到工作机会的华人的语言能力都不错,可以胜任商务工作中的交流。但是那仅限于信息沟通,要达到文化、内涵和心灵上的沟通,对语言和思维的要求极高,对于母语不是英语的我们来说需要投入更多。”

  “希望得到认同,就必须让别人理解你,而你也要先理解对方,这是关键。”

  在说到英国华人今后的角色定位时,紫薯颇有感触。随着华人在英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其桥梁作用将越发显著,可以为双方优势互补做嫁接。

  “一方面帮助中国的优秀企业走出来,同时也为英国政府和企业在中国市场中找到切入点。由此,华人可以在更高级别的中英合作中体现自身价值,也能在英国主流社会中形成更好的发展。”(孔确)

【编辑:梁异】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