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如约而见”中澳总理年度会晤有何关键词?
视频:李克强同澳大利亚总理共同会见记者 来源:央视综合
中新社堪培拉3月24日电 (记者 郭金超 陶社兰)3月24日,堪培拉议会大厦。刚刚结束年度会晤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澳大利亚总理特恩布尔面带微笑出现在媒体面前。
这是自2013年中澳两国确立总理年度会晤机制以来,双方总理的第五次“如约而见”。如何更好读懂本次会晤,或可从中梳理几大关键词来管窥一二。

关键词一:方向感
“当前的世界不确定性增多,方向感缺失。”“在此背景下,中澳各自何去何从?如何合作应对?这是外界期待获得的答案,也是我此次访问澳大利亚双方要探讨的话题。”访前,李克强在澳媒体发表署名文章如是写道。
如其所言,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全球化遭遇挫折,保护主义倾向抬头,既有国际秩序和体系遭到质疑,在方向感缺失的当下迷局中,各国面临“去往何处”的十字路口抉择。
中澳作为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通过此次会晤向外界清晰展示两国的方向感——发出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反对保护主义的积极信号。
会晤中,李克强表示,中澳应在更多领域开展自由贸易,推动中澳迈向自贸繁荣时代,共同推进经济全球化和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特恩布尔则表示,澳方高度赞赏中方致力于促进经济全球化,推动市场开放。“贸易保护主义不是让你爬出坑的梯子,而是把你埋进坑里的一把铲子。”会晤后,两国总理共见记者时,特恩布尔还用一个形象比喻来表明其反对保护主义的鲜明立场。

关键词二:前进
有观察家注意到,在访前的那篇署名文章中,李克强10多次提到“向前”、“前进”、“奋进”。细观本次会晤,“前进”也是另一关键词。
中澳虽远隔重洋,但两国共同利益广泛,合作潜力巨大。建交45年来,“前进”一直是两国关系发展的主题词。
中国已连续多年在澳贸易伙伴排名中居于首位,是澳大利亚第一大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国,还是其最大的投资来源国。自2015年中澳自贸协定生效以来,两国经贸关系持续深化,双边贸易额已超过1000亿美元。
今天,两国又展示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勃勃雄心。此次会晤,中澳两国决定构建双边自贸协定、发展战略对接、科技创新、区域经济合作四大合作平台,建立创新、能源、高级别安全三大对话机制,勾勒出未来两国全方位合作的框架,释放不断前进的积极信号。
尤其是在自贸方面,通过会晤,两国决定用力踩下“油门”继续前进。当天,两国政府签署关于审议中澳自贸协定有关内容的意向声明。根据这项声明,双方决定未来在服务贸易和投资领域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在更多领域开展自由贸易。

关键词三:惠民红利
中澳务实合作显著的特征就是互补性强,双方互利合作成果丰硕。尤其是自中澳总理年度会晤机制建立以来,通过在该平台上坦诚接触,两国不断擦出深化合作之灵感,持续释放惠及民众的红利。
例如,自2015年中澳自贸协定实施以来,自贸红利不断释放,澳奶粉、红酒、保健品等对华出口同比增长超过50%,成为中国民众“海淘”的明星产品,契合中国消费者不断增长的多样化需求。
这次会晤,两国再次找到利益契合点,达成多项共识。当天会晤后,两国总理共同见证中澳创新、农业、食品、旅游、教育等多项双边合作文件的签署,其中不少将给两国民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例如,两国相关部门签署了关于检验检疫合作的联合声明。据此,不久的将来,澳洲牛排、冰鲜牛羊肉将直接端上中国民众餐桌,食客老饕们在国内即可一饱口福,品尝地道“澳洲味”。又如,两国相关部门签署的关于开展来自经澳批准国家的三文鱼产品在华加工后输澳的合作意向书,则直接能为中国食品加工企业带来可观的订单。
由上述关键词可看出,作为对中澳关系发展作出的“顶层设计”,两国总理年度会晤机制正持续释放推进中澳合作的“牵引之力”。有理由相信,未来两国将一如李克强在署名文章中所述,中澳将会以各自的迈步奋进与合作前行,以彼此发展与合作的稳定性熨平世界的不稳定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