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加拿大卑诗老妇为华人历史正名:华裔不是外人

2017年04月26日 10:46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贺普拿着史料,向记者讲述华人文物,像图中“广生荣”杂货店招牌,是她的私人珍藏文物。(加拿大《星岛日报》/廖长仁 摄)
    贺普拿着史料,向记者讲述华人文物,像图中“广生荣”杂货店招牌,是她的私人珍藏文物。(加拿大《星岛日报》/廖长仁 摄)

  中国侨网4月26日电 据加拿大《星岛日报》报道,“如果没有华人来做工,卑诗省或已经加入美国,不是今天加拿大的一部分。”居住在加拿大卑诗省菲沙河(Fraser River)河口的贺普(Kathy Hope),打算给记者上一堂“历史课”。

  “当年加拿大首任总理麦当劳(John A. Macdonald)把建筑太平洋铁路的合约批予发展商,合约最终落到美国铁路建筑商人翁德丹克(Andrew Onderdonk)手上。由于卑诗本地缺乏劳工,白人又不愿做一些太危险和艰难的工作,翁德丹克以他在美国从事筑铁路多年的经验知道,华工都是刻苦耐劳的,美国西岸兴建铁路也多靠华工完成,所以他向麦当劳表明,没有华人就没有铁路。当时属英国殖民地的卑诗,在同意加入加拿大联邦(Canadian Confederation)时,其中一项条件就要求当局兴建加拿大太平洋铁路(Canadian Pacific Railway,CPR),所以说没有华人就没有铁路,没有了这条铁路,卑诗恐怕不会成为加拿大一部分。”

  加拿大《星岛日报》记者24日专程到卑诗低陆平原阿波斯福(Abbotsford)市采访,贺普怀里抱着大堆的历史资料,一开口就是卑诗建省史,像极了一位历史学教授,不过贺普解释道,她十分熟悉卑诗历史,主要原因是有关注原住民和华人的一颗心。

  “越了解历史,我就越爱华人!”

  贺普自我介绍说,她生于卑诗二埠(New Westminster),后迁到温哥华西端,成长于白人家庭和白人社群里,爸爸在温市中心丹曼街(Denman St。)开了该路段历史上的第二间餐馆。

  贺普透露,自小喜欢旅游,在游历过程中涉猎很多关于原住民的历史和事物,渐渐发觉到自己虽身为白人,也对白人在卑诗对原住民造成的伤害感到惭愧。

  可是她没有停在羞愧或者逃避历史错误的盲点上,而是更用心地了解原住民,进而爱上原住民文化和生活方式,后来更嫁给原住民艾华特(Evert Hope),成为菲沙河口耶鲁原住民部族(Yale Band)一分子。

  在贺普用心钻研卑诗原住民的历史时,发觉原来本地原住民跟华人很有渊源,都是卑诗早期建立时的重要动力。

  贺普说:“原住民一直以此为家,而华人在卑诗省还未成立以前就已经是本地经济动力之一,只可惜这些历史总被忽略,官方版本只强调白人开发加西省份,把原住民和华人的贡献放在次等位置。这令我感到不公平之余,更激发我去研究华人在本地的历史,努力还原历史真貌。”

  处理社会问题 不应把华裔当外人

  贺普表示,她在多年研究本地华人史过程中,收集了极多史料和文物,包括在不同内陆城镇筹集到的古旧华人杂货铺招牌,存放家里。她目前在家族位于贺普镇(Hope)经营杂货店和旅行车营地(RV Park)旁建一小亭,放置了大展板,展示本地华人史料。贺普兴致勃勃地谈论心爱收藏品,并且激动地说:“越了解历史,我就越爱华人!”

贺普在旅行车营地旁建一亭子,展示本地华人史资料.
贺普在旅行车营地旁建一亭子,展示本地华人史资料。(加拿大《星岛日报》/廖长仁 摄)

  对于近年卑诗省府就历史上歧视华人政策道歉,并在省内5个华人历史遗址附近竖立纪念牌,贺普对此不以为然:“真正重点不在于表面工夫,而在于是否把华人当作本地人。”

  贺普进一步解释说:“就好像近年房价飙升,社会人士往往把问题归咎华裔,这种心态是仍然把华裔视为外人。有海外资金是一回事,但不应把华人当外人来处理问题,且动辄怪罪整个华人社群。”对历史脉络了解之重要,从贺普这一席话中,或可得到深切体会。

  多年来致力搜集史料和文物,所费不菲,贺普曾有过向政府申请资助的念头,但很快发现太多繁文缛节,令她无法真正专心把历史还原。她说,自己成立了菲沙峡谷-埃默里溪更新会(Fraser Canyon-Emory Creek Revival Society),该会成立之初,耶鲁原住民部族捐出1万加元支持,此后所有开支都由贺普夫妇掏腰包。

  在旅行车营地开发中式花园

  贺普近年更着手在贺普镇旅行车营地里,开发出一个中式花园,让游人不仅从展板资料了解本地华人史,更可以走在花园里感受中国文化气息与本土环境的融合。只是贺普年事已高,近年眼力变差,花园只划出土地未动工。她坚持道:“我一定会尽力,把中式花园建成。”(廖长仁)

【责任编辑:刘郁菁】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