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中国女孩去约旦援助难民 难民的乐观让她终身受用

2017年04月27日 11:04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王磬在约旦援助难民。
王磬在约旦援助难民。

  你一个中国人,为什么去中东援助难民?在约旦,王磬时常会遭遇这样的提问。

  王磬出生在贵州,北大中文系本科毕业后负笈荷兰攻读硕士学位,此后留在荷兰工作。2015年,中东难民潮席卷欧洲,当年秋天,那张令全世界动容的难民小孩溺亡地中海的照片深深震撼了王磬。王磬随即开始从事中东难民的援助工作,并担任该项目的协调人。

  来到叙利亚难民集中的约旦,王磬所在的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例如在难民营设立屏幕滚动播出物资发放信息,搭建平台促进难民与当地居民的沟通与对话等。

  经历几个月时间的难民援助,王磬说,这段生活为她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它启发我思考更宏大的问题,这是终身受用的。”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华

  图/受访者提供

  在离开约旦几个月后,王磬还经常在社交媒体上收到朋友申请,这些朋友是她在约旦工作时认识的记者、政府工作者,但更多的是叙利亚的难民。在他们的印象中,“那个活跃过一阵的中国人有点意思”。

  机缘巧合参与难民援助

  王磬本科就读于北大中文系,那时的她就对新闻感兴趣,有不少媒体实习经历。此后,她负笈荷兰,在莱顿大学攻读媒体相关的硕士学位,毕业以后在荷兰一家媒体工作。身处异国,王磬平时也关注中国的新闻,给国内媒体写一些有关欧洲的报道,当时她参与难民项目纯属机缘巧合。

  2015年,中东难民潮席卷欧洲,一时之间,不少欧洲的公司发起帮助难民的相关倡议。在难民刚刚抵达荷兰之际,王磬参加了阿姆斯特丹、海牙等几个大城市欢迎难民的活动。

  2015年秋的一天,一张叙利亚难民小孩偷渡中溺亡地中海的照片震撼了整个欧洲。王磬发现,那张照片在社交媒体上刷屏了,各大报纸的头条都被这位不幸溺亡的小孩占据。

  照片对王磬的影响非常大。此前,她只是从电视上看到过地中海遇难难民数字,数字是冷冰冰的,她不知道数字背后意味着什么,直到她看到照片时,她才意识到每一个难民都有辛酸的故事。

  2015年9月,王磬所在的公司成立了一个工作小组,他们开始讨论:如何更多地帮助这些叙利亚难民,这个工作小组一共10人,王磬成为工作小组的协调人。

  没告诉父母就去了约旦

  能为难民做什么呢?王磬他们把注意力放在了如何缓和难民与接收国居民之间的紧张关系上。他们开始构建平台,举办线上与线下的活动,促进双方的沟通与对话。

  做难民援助之初,王磬的身边有各种声音。有朋友、同事为她加油鼓劲,也有人不理解,“为什么要去做苦逼又危险的事?”“中东难民危机关你一个中国人什么事?”为了不让父母担心,约旦之行她并没有跟家人说。

  事实上,王磬自己也有疑问,为了做好难民援助,她需要设身处地站在难民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是非常困难的,她需要大量阅读、沟通、向人请教:“我们为何费这么大劲关注难民?”

  大屏幕带来娱乐和粮食

  王磬说,叙利亚难民大部分都滞留在叙利亚的中东邻国,尤以土耳其、黎巴嫩、约旦居多。王磬所在工作小组针对的地点是约旦。

  援助难民的一项工作是促进信息的流通。王磬发现,在新建的难民营里不让使用3G网络,人道主义援助物资往往无法顺利地发给难民:“现实情况是难民援助机构在分发物资,但难民却不知道什么时间到哪去领取,这些物资很多并没有发到真正难民手中。”

  “于是我们想了一个办法,通过大屏幕的方式滚动播放这些信息,方便难民可以看到。”王磬说,这些屏幕分布在难民营中的几个重要位置。

  “难民营里的状况跟我当时的想象有很大差别,里面的管理很混乱,没有人在里面维持秩序,只有警察保证里面不出现安全事故,难民营日常的管理是缺失的。”王磬团队发现,虽然难民营有很多志愿者机构,但他们不知道如何把有效信息发布出去,“我们采取的形式是把系统的内容管理权开放给这些志愿者组织,他们只要到系统里登记就有账户,随时可以发布信息。”

  “在难民营工作,困难有点超出我们想象,我们去到的难民营建在荒漠之中,夏天特别热,机器容易出现故障,开始我们的屏幕是按照欧洲标准设计的,但欧洲并没有中东那么热,机器罢工,技术人员不得不维修、更换。”王磬说。

  王磬观察到,难民营里的多数难民没事可做,还有一些适龄儿童,因为教师和硬件的缺乏,处在失学的状态。

  “我们当时在想,大屏幕里是不是可以播放一些针对儿童的内容,例如教育、动画片什么的,能让他们把时间有效利用起来。”调查结果印证了孩子们确实有这样的需求,而成年难民对体育新闻的需求则很强烈,后来,在屏幕上每周增加了固定时段播放动画片、体育新闻,“有点类似大家围坐在一起看电视的感觉”。

  除了难民营里的难民,还有大量的叙利亚难民其实住在约旦的城市里,他们往往更需要援助。王磬发现,在约旦的叙利亚难民约有80%住在城市,“这是出乎我意料的。”

  王磬说,不少难民从叙利亚跑到约旦的难民营后,通常在难民营待上一年到几年不等,当条件变好,比如有一定经济实力或资源后,很多人就会选择住到城市里去,但因为难民的身份,大部分住在城市的难民处境并不好,他们也有很多需求。

  王磬说,叙利亚难民在某些方面被当地人误解了。针对这种情况,王磬不断鼓励叙利亚难民分享他们的故事。正是这些故事让王磬发现,其中一些叙利亚难民到达约旦,成为比较成功的艺术家,还有些人则很有生意头脑,对当地的经济颇有贡献,“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叙利亚难民与当地居民之间的紧张关系有一定缓解。”

  惊人相似的“单独拉到一边”

  王磬曾住在一个名叫阿曼的城市难民家中。阿曼17岁,说着不流利的英语,他姐姐托一位在约旦的叙利亚朋友康达照顾独自留在约旦的阿曼。

  阿曼唯一的收入来源是在冰淇淋店打工,一周要工作七天,赚取微薄的薪水缴房租。王磬和同事住在阿曼家也是帮助他,因为住一个晚上,她们给的费用就可抵阿曼一个月的房租。

  有一次,王磬和康达去冰淇淋店看望阿曼,阿曼一边张罗着要请他们吃店里最美味的冰淇淋,另一边却又显得有些囊中羞涩。王磬询问之下才知道,工资刚发下来,他就丢了钱包。临行前,康达把阿曼单独拉到一旁,出来时,王磬看到眼眶泛红的阿曼手里捏着一张被揉成团的50元第纳尔,后来王磬听说,50元差不多是康达近半个月的工资。

  这件小事像触电一样让王磬想起了多年以前,她刚到北京上学时,有次她突然患病,钱一下子花得所剩无几。一位贵州老乡来看她,寒暄之余将她拉到一旁,硬塞给她一千元钱。“就连‘单独拉到一旁’的这个细节都惊人一致: 哪怕知道你处境窘迫,也还是保全你的面子。”

  出生在和平年代,王磬说,她对战争缺乏想象力。但当王磬看到难民们展现出来的坚守互助、在恶劣的环境下坚持学习、保持乐观时,这段经历打开了王磬的另一个世界,启发她思考更宏大的问题,而不仅仅是身边的柴米油盐,“我觉得这是终身受益的。”

【责任编辑:谢萍】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