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哈佛大学医学院华人教授:家乡每个角度都记得清楚

2017年04月28日 14:10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何志刚教授。
何志刚教授。

  波士顿长木区,被称为医者心中的圣地,鼎鼎大名的哈佛大学医学院以及十多家世界顶尖的医院、学校和研究所就坐落在此。充满年代感的建筑群中,最高的那幢现代化玻璃幕墙大楼——波士顿生命科学研究中心里,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何志刚正领导着一项可能改变人类命运的革命——神经修复再生。这位从南京高淳漆桥镇走出来的普通农家子弟,正带领他的团队,为人类攻克神经系统疾病打开一扇神秘之门。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石小磊

  他为人类攻克神经系统疾病打开大门

  初春的波士顿寒意凝结,何志刚教授推门走出研究中心的一瞬间,却让我们从心底升出暖流。

  他穿着一件再平常不过的黑色抓绒背心,因为洗的次数多了,略有些泛旧。见到家乡来的记者,他非常热情地问好,带我们前往楼上的实验室。

  很难想象,就在眼前这间实验室里,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发现了神经再生。而这一发现的主导者何志刚教授,身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却像一位熟悉又很有修养的邻居,正热心地领你去看他心爱的花圃一般,极为耐心地向记者介绍他的实验室和团队成员。

  2008年,何志刚团队首次向世界证明了定向抑制细胞内一个分子,可诱导神经轴突的再生;2015年,他们又在小鼠实验中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视神经再生。“有很多疾病,都是因为神经受到损害而产生的,比如脊髓损伤、中风等。由于中枢神经通常是不可以再生的,因而这类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一直是个医学难题。我们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调节神经再生的通路,第一次在动物模型身上实现了促进神经再生,这可能是有史以来世界上首次发现神经再生。”

  证明了哺乳动物神经再生的可能性,便给设计神经修复提供了理论基础,打开了人类攻克神经系统疾病的大门,也让许多过去无法治愈的疾病有了康复的可能,比如说让瘫痪的人能够重新站起来。

  老家的经历,对他影响至深

  像许多“60后”一样,出生于高淳农村的何志刚有着不一般的求学经历。他的中学时代,基础教育系统并不像现在这样正常,他的高中时代经历了墙围中学、漆桥中学、高淳县中学三所学校。1979年,年仅14岁的何志刚就考入南京医学院(今南京医科大学),成为一名大学本科生。

  1996年,他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获遗传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1999年加入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神经再生分子机制研究,2011年成为哈佛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

  回首这些年搞科研走来的路,何志刚认为早年在高淳和南京的求学经历对自己后来的发展影响至深。老家高淳民风淳朴,大家都朴实求真,这给了他很大的帮助,是做科学最基本的素质之一。

  年轻时遇到许多好老师、好同学,被他看作一生的“幸运”。

  “我到现在都非常感谢我的中学数学老师李箕禄老师,他从初一一直教到我高一,让我对数学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兴趣。我现在虽然做生物,但数学是必不可少的。”

  让何志刚心怀感恩的还有在南医大读硕士研究生时的导师蔡海江:“他对我们非常严格,也很有批判精神,虽然当时我对他非常不满,可现在回想起来对我是很有帮助的。”

  家乡的每个角度都记得清清楚楚

  何志刚教授不仅在百忙之中空出一个上午接受采访,晚上还盛情邀请记者到家中做客。

  像许多美国家庭一样,工作在城内、居住在城外,晚高峰在路上也要花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住这么远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孩子有个好学区。他和同样来自南京的妻子平时都很忙,工作之外的时间通常就是围着孩子转。

  在何志刚家的院子里,和一些中国农村家庭一样,养了几只老母鸡。夫妻俩拿出了自家母鸡下的蛋来,何教授下厨给我们炒菜。

  何志刚的家里满眼都是中国元素,走廊边挂着一幅十字绣的“福”字和一幅云锦。为了让出生在美国的女儿们不忘记中国根,何志刚每周都“逼”着她们去学中文,夫妻俩在家也说中文。

  近些年,何志刚经常回南京,他把女儿带上,让女儿到自己曾经读过书的中学与学生交流。他说:“我家靠慢城很近,有山有水,是个非常美丽的地方,每个角度我都记得清清楚楚。饮水思源,感念家乡的养育之恩。祝福高淳,祝福江苏,祝愿家乡更美丽,更发达。祝愿江苏发展大会圆满成功!”

  祝福高淳,祝福江苏,祝愿家乡更美丽,更发达。

  ——何志刚

【责任编辑:谢萍】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