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曼彻斯特演唱会发生爆炸 专家、留学生谈英国安保

2017年05月24日 17:24   来源:成都商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事件发生之后,警方部署了超过400名武装警察。英国警方正在加紧调查爆炸事件,目前按“恐怖袭击”进行处置。  

  爆炸

  当地时间22日晚,英国曼彻斯特室内体育馆,正在举办演唱会时发生爆炸。当时观众正离场,爆炸发生在演出场地外。截至发稿,已造成22人死亡,另有至少59人受伤。暂无中国公民伤亡。

  定性

  英国曼彻斯特警方23日说,22日晚发生在曼彻斯特体育馆的爆炸为一起自杀式袭击,尚不清楚这名袭击者是否有同伙。

  袭击者

  曼城警方发言人伊恩·霍普金斯说,袭击者是一名男性,他在美国女歌手阿里安娜·格兰德演唱会即将结束时引爆自己身上的爆炸装置,时间为22日22时30分左右。警方没有透露袭击者是否为英国人。

  最新进展

  特雷莎·梅23日发表讲话,谴责发生在曼彻斯特的自杀式爆炸袭击是“令人震惊”的恐怖袭击。英国警方宣布,已逮捕一名与这次恐怖袭击有关的嫌疑人。据悉,该嫌疑人为一名23岁的男性。

  时隔两月

  英国再遭恐袭22死 59伤

  (截至北京时间24日零点)

  距离英国议会大厦附近发生恐怖袭击事件仅仅两个月,英国再次遭袭。当地时间22日深夜(北京时间23日清晨),英国曼彻斯特市一座正在举办美国女歌手阿里安娜·格兰德“危险女人”巡回演唱会的室内体育馆突然发生爆炸。目前已造成22人死亡,另有至少59人受伤,死者中包括儿童。

  据报道,警方透露一名男性袭击者引爆了爆炸物,并在爆炸中身亡。

  目前英国已经宣布将本次爆炸事件视作“恐怖袭击”进行调查。英国首相特雷莎·梅23日发表讲话,谴责22日晚发生在曼彻斯特的自杀式爆炸袭击是“令人震惊”的恐怖袭击。随后,曼彻斯特警方宣布,已逮捕一名与这次恐怖袭击有关的嫌疑人。根据警方公布的消息,该嫌疑人为一名23岁的男性。

  在事发现场的中国驻曼彻斯特总领馆副总领事赖波说,目前尚未收到中国公民在爆炸中死伤的报告。

  英国各政党23日暂停大选造势活动。目前,英国恐袭威胁级别维持在第二高等级“严重”级。

  此外,当地时间23日上午11时30分左右,在位于曼彻斯特市中心的安达莱购物中心内发现可疑包裹,购物中心内人员随即被疏散。后来警方说,此前在一购物中心内发现的可疑包裹已被处置,证实没有危险。该购物中心距离22日晚发生爆炸袭击的曼彻斯特体育馆只有几百米。

  此次爆炸事件为何会造成如此大的伤亡?恐怖分子为何选择在这里下手?演唱会的安保为何如此脆弱?红星新闻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演唱会安保惹质疑

  留学生称足球赛事安保严格

  爆炸事件的发生,让人们不得不对此次演唱会的安保措施打个问号。红星新闻记者就此采访了曾为北京奥运做安保工作的上海中城卫保安服务集团。

  该集团海外事业部工作人员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英国是比较安全的国家,曼彻斯特爆炸事件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的恶性事件,所以演唱会安保级别不会很高。他表示,在西方国家中,足球赛事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大,各种安保预案也会做得更多,而演唱会安保级别相对足球赛事会弱一些。

  正在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刘冰(化名)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她曾在曼彻斯特的另一个体育场内观看曼联的比赛,经过了十分严格的安检。

  “下了地铁,先排队进体育场外围。第一道安检是警犬,警察要求把包放地上,警犬过来嗅,没问题后放行;第二道安检是探测器扫全身,即机场那种,然后才让进体育场。”她说,曼联主场这样的安检力度,甚至都让她感到略为吃惊。英国对大型活动的安检挺严格的,“体育场外围和里面的警察都很多。”

  才去过该场馆

  只有一个入口,需挨个排队安检

  据外媒报道,负责此次演唱会安保工作的是美国的SMG公司。该公司董事长及CEO韦斯·韦斯利称,“(该场馆)相关的安保措施与美国一样严密。所有人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安检才能入场,背包及饮料都禁止携带入场。”他表示,观众入场前需要经过体育馆大厅,据媒体报道和现场观众的描述,这里正是爆炸发生的地方。

  昨日(23日),红星新闻记者试图联系美国SMG公司的欧洲分公司,但电话始终无人接听。

  今年23岁正在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朱刚(化名)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半个月前他才去过该体育馆看演唱会。回忆起当时安检,他说,“其实安检并不松懈,跟国内差别不大。”朱刚称,场馆只有一个不大的入口,需要挨个排队安检。“安保人员配备手持金属探测器,先拍全身,有背包也要开包检查,不允许有可以投掷的东西,就算是矿泉水也不能带着盖子进去。”

  以上说法在曼彻斯特体育馆的官网上得到证实。红星新闻记者在该官网上FAQ(常见问题解答)一栏上发现:体育馆规定所有观众不能携带背包、食物、饮料、手电筒、长柄雨伞等进入场馆。在通过安检时,所有随身物品都必须接受开包检查。

  据外媒报道,爆炸后,不少人对于体育馆方面的安检提出了质疑。一名现场歌迷妮可拉称,安检人员只在意观众是否携带饮料,而并不关心他们是否携带了“武器”。她表示:“体育馆安检人员只检查了我们是否携带饮料入场,而随身携带的背包他们根本就没有看一眼,就放我们进去了。”

  一名安防专家称,恐怖分子正是利用观众散场准备乘坐公共交通回家的“安防漏洞”时间进行袭击。

  大型活动

  场外安保是薄弱环节

  据外媒报道,针对此次爆炸事件,美国洛杉矶一家安保公司Prevent Advisors的副总裁迈克尔·唐宁表示,许多美国和欧洲场地已经使用金属探测器、炸弹检测等技术,包括在场地内设置保卫军和安装摄像头等。

  他表示,曼彻斯特这起事件显示出,在安全领域范围外更需要多些警觉,包括在交通运输中心、人行通道和停车点等。“很明显,我们需要查看各个进出点。”

  他说,洛杉矶的执法部门已在类似大型活动中,比如颁奖典礼和特别的体育赛事等对各个进出点进行监控。

  包括美国、日本和新加坡在内的很多国家,也注意到了这起事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表示将在主要剧场及体育赛事前采取更强的安全举措。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学院反恐怖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大型活动都要实施安保措施已成为国际惯例,但这次演唱会的袭击出现在安检之外,是在演唱会要散场,人们陆续走出来时发生的。

  “这说明反恐需要安检的领域和措施需要越来越宽泛,此事与安保模式并无关系,而与反恐的防范能力有一定关系,即能不能事先发现嫌犯或情报。”红星新闻记者 王雅林

  实习记者 徐缓 林容

  事发曼彻斯特体育馆 最后一首歌刚唱完就爆炸了

  目击者:“听到巨响以为是表演环节”

  事发现场

  传出两次爆炸声 弥漫着烟味和烧焦味

  报道称,事发的体育馆能容纳两万多人。德新社援引体育馆经营方的话报道,爆炸发生在演出场地外,当时观众正离场。

  美联社援引目击者的话报道说,当晚10时35分左右,突然传出两次爆炸声响。观众马吉德·汗说:“当时的爆炸声音巨大,在场观众都非常惊慌,所有人都想逃离现场。人们听到一声爆炸后,马上从爆炸声传出的那边向我们这边跑过来。”

  “突然间所有人都开始尖叫,开始往出口逃离,”“数千人立刻纷纷逃窜,大家都在尖叫和哭喊。整个体育馆弥漫着烟味和烧焦味。”有目击者称。

  观众凯瑟琳·麦克法兰告诉路透社记者:“爆炸冲击巨大,你都可以感受到胸膛受到冲击。现场一片混乱,所有人都在逃跑、尖叫,试图逃出体育馆。”

  警方调查

  有人进行精心安排 是一次自杀式袭击

  据报道,在演唱会的表演环节当中突然灯光一闪,从体育馆的上空落下一些气球,这些气球应该是表演的一部分,但在气球落下的瞬间发出了巨大的响炸声,当时有人认为这是表演安排的一个环节,但是很快就发现在发生响炸后传出了巨大的尖叫声和喧嚣声,随后人群出现骚动,很多人涌向出口,这才发现这并不是表演的一个环节,而是发生了爆炸。

  爆炸的时间和表演的时间安排得如此之好,警方认为这是有人进行了精心的安排,不排除有人曾经潜入过排演当中进行内部的核实和了解,因为必须在很近的环境下引发炸弹。爆炸发生后,演唱会的歌手没受伤,但是歌迷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踩踏。

  当地警方23日说,曼彻斯特体育馆的爆炸为一起自杀式袭击,尚不清楚这名袭击者是否有同伙。

  袭击目标

  阿里安娜的歌迷多为不满14岁的孩子

  据报道,现场大多是携家带口来听演唱会,有很多儿童。英国自由民主党领导人法伦表示,这是一起令人震惊和恐怖,专门针对儿童和年轻人的袭击。

  报道称,当时美国歌手阿里安娜·格兰德在该地举行演唱会。阿里安娜·格兰德当时刚唱完最后一首歌离开舞台,就听到一声巨大的爆炸响声。她的歌迷主要是12岁至14岁的孩子,当时现场有很多歌迷。

  据悉,遭遇袭击的曼彻斯特体育馆位于市中心北侧,据体育馆网站介绍,能够容纳2.1万人,是英国座位数量最多的室内体育馆,也是欧洲最大的室内体育馆之一。这家体育场每年吸引超过100万游客,1995年投入使用,迄今已经举办多场音乐会。

  新闻分析

  带来变数?

  清华大学欧洲问题专家史志钦:

  在英国“脱欧”的背景下,这起恐怖袭击可能会导致一种循环:一方面坚定英国“脱欧”的决心,加速“脱欧”进程;另一方面,恐怖分子、恐怖组织会更加借机生事,利用目前的混乱制造更大的混乱,搅乱人心。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高建:

  此事和英国即将举行的议会选举没有必然联系,我没有看到此次恐怖袭击有试图影响大选的企图。就实际效果而言,这是首相特雷莎·梅转移国内矛盾、强化其个人政治风格的好机会,有助于她在此次选举中带领保守党赢得胜利。

  清华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张利华:

  英国发生这起恐怖袭击事件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究其根源,在于英法等西方国家的中东政策。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综合新华社、新华国际、法制晚报、新民晚报等)

【责任编辑:齐倩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