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当中国孩子来到“洋家庭” 他们过得好吗?

2017年06月25日 13:54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6月25日电 据法国《欧洲时报》德国版报道,在近日热播的中国电视剧《欢乐颂》中,被亲人抛弃、后被外国家庭收养的女主角安迪的故事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和安迪命运相似的中国孩子。他们自幼进入西方家庭,许多人在“洋父母”的关怀下长大成人,生来遭遇的不幸并没有阻止他们热爱生活。同时,特殊的生长环境也让他们中间的不少人对自己的身份产生困惑。

  进入英国家庭 中国孩子有个大鼻子爸爸

  2000年后的数年中,跨国领养儿童视为照顾被遗弃儿童的热门方式。在此期间,许多西方家庭中出现了东方面孔,英国人Sally Embley一家就是其中之一。

  Sally Embley是一个有着五个孩子的英国妈妈。她和丈夫领养的中国孩子是这个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我和丈夫并没有区别对待我们领养的孩子。领养的孩子和亲生的孩子都是我们的孩子,事情就是这么简单。”Sally告诉记者,领养的孩子来到这个家,和新生的孩子刚从医院抱回来一样。

图为英国妈妈Sally Embley一家的五个孩子。(法国《欧洲时报》德国版)
图为英国妈妈Sally Embley一家的五个孩子。(法国《欧洲时报》德国版)

  “领养中国小孩,需要经历一整套严格的审核流程。”Sally说,“家庭在领养中国小孩时需面临两种情况,一个你从未见过的健康孩子,或收养有残疾的孩子。根据国籍,你需要一个专业机构来帮助你,相关部门会针对家庭医疗报告、财务收入、年龄和家中已有孩子等内容进行综合考虑。”

  根据中国国务院批准的《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子女登记办法》,外国人在华收养子女,应当通过所在国政府或者政府委托的收养组织向中国政府委托的收养组织转交收养申请并提交收养人的家庭情况报告和证明。

  收养人的收养申请、家庭情况报告和证明,是指由其所在国权威机构出具,经其所在国外交机构或者外交机构授权的机构认证,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该国使馆或领馆认证的文件包括:跨国收养申请书;出生证明;婚姻状况证明;职业、经济收入和财产状况证明;身体健康检查证明;有无受过刑事处罚的证明;收养人所在国主管机构同意其跨国收养子女的证明;家庭情况报告,包括收养人的身份、收养的合格性和适当性、家庭状况和病史、收养动机以及适合于照顾儿童的特点等。

  Sally一直会记得一个场景:“当我第一次把孩子放到爸爸手上,孩子摸了摸爸爸的大鼻子,他们相互微笑的样子。”

  “你看起来不像你的爸爸或妈妈”面对这样的问题,Sally会教给孩子一些幽默的回答方式,比如,“我知道,我的爸爸有一个很大的鼻子”。Sally尝试让孩子不会因为这个问题而生气,尤其是不要让孩子因此感到沮丧。

  “我们家领养了两个孩子,她们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快乐成长。大一些的孩子喜欢读书,一读就是几个小时。小一些的孩子就像所有家庭最小的孩子一样,有趣又可爱,像被宠坏了一样喜欢操纵周围人。”Sally说。

  Sally坦言,孩子会对自己来自哪里感到好奇。“我们支持这一点,也不认为这是需要回避或者隐瞒的问题。多年来我们在很多地方住过,我们的家永远是我们的家。我们在中国生活过很多年,中国永远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入洋家庭 他们热爱生活

  能够在完整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成人,这无疑对出生后不幸成为孤儿的被领养儿童是件好事。但面对长相与自己不同的“洋父母”和海外的生长环境,这些中国孩子能否适应?

  南京《现代快报》报道,上文提到的小涵剑初次见到自己的“洋父母”时已有8岁,但他一点都不认生。“我的妈妈是个大美女,我的姐姐也是个大美女,我的妹妹是个小美女……”虽然在告别福利院时才和父母及哥哥姐妹相处两三天,小涵剑已经爱上了他们,在姐姐和爸爸的身旁蹦蹦跳跳,小嘴巴更是一刻也停不下来。

  在儿童福利院生活了6年,突然去美国,小涵剑能适应陌生环境吗?洋妈妈艾丽西娅很有信心:“房间布置好了,学校也安排了,家里一切都准备好了。因为涵剑是一个特殊的孩子,我们在美国已联系好医生,回去后就开始治疗。”

  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洋妈妈也早有安排:“我们家旁边有一所中文学校,涵剑先在那里学习一段时间,等他适应了,再上英文学校。”

  洋爸爸约瑟夫一手抱着妹妹,一手牵着小涵剑,“两个中国孩子年龄相仿,在生活上他们也可以一起成长,不会孤单。”

  有分析称,虽然在儿童福利院不愁吃喝,但机构养育替代不了家庭养育,回归家庭是最大的儿童福利。

  香港凤凰网报道,今年8岁的Sophi住在美国的犹他州。这个亚洲面孔的小女孩来自中国,在2010年的时候,一对美国夫妇领养了她。Sophi也遭受了常人不能想象的不幸——她天生残疾没有双臂,虽然有双腿,但同时右脚没有腓骨,所以比左腿短一截。当时这对美国夫妇准备收养她的姐姐Lexi。Lexi也是一个失明的姑娘。在那一天,他们也见到了Sophi,然后深深的被Sophi打动了。

  这个特殊的家庭从来都充满了欢声笑语。Sophi虽然没有手,但是她可以带着眼睛看不见的姐姐Lexi到处走,一起玩游戏,一起化妆。

  在家庭的关怀下,现在的Sophi像其他小姑娘一样的热爱生活,喜欢画画,喜欢舞蹈。

  在德50年 血缘曾令她困惑

  不可否认,华裔儿童在外貌上与西方儿童的差别有些时候会招来异样的目光。这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怎样的影响?

  德国之声电台网站报道,50多年前,一对来自中国的新婚夫妇在慕尼黑留学,产下一名女婴后却匆忙遗弃,继而踏上了返程航班。这名孤儿后来被一对德国夫妇收养,并且在一个相对保守的社会环境中长大。

  这不是虚构故事,而是霍尼女士的亲身经历。“我养父母是德国人,但我亲生父母却是中国人。所以我有中国人的外貌,但是我的想法是德国人的。”在德国北部小镇博尔德斯霍姆的家中,霍尼女士用中文慢慢地说。霍尼说,她从孩提时代起,就特别反感他人故作惊讶地说“你的德语说得真好”。“我得一直和别人解释,我为什么有黑头发、为什么说德语。”

  而这,也是她在青年时期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产生困惑的一个主要原因。周围人尽管对她很友善,却始终视她为异类——完全就是因为长相;养父母虽然给予了她家的温暖,却受困于时代局限,加入洋家庭他们热爱生活在德50年血缘曾令她困惑在近日热播的中国电视剧《欢乐颂》中,被亲人抛弃、后被外国家庭收养的女主角安迪的故事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和安迪命运相似的中国孩子。他们自幼进入西方家庭,许多人在“洋父母”的关怀下长大成人,生来遭遇的不幸并没有阻止他们热爱生活。同时,特殊的生长环境也让他们中间的不少人对自己的身份产生困惑。无法理解她内心的困惑。

  但这一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了变化。

  霍尼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其实已经有不少西方人开始学习中文了,“但是我学习中文的动机和他们显然不一样。学了中文之后,我能更好地了解这个给我贴了标签的国度,而且,就像您在书中读到的那样:要是我不会中文,我也无法找到我的亲生父母。”

  十多年前,霍尼踏遍欧洲、东亚、南美,终于找到了她的亲生父母,并且得出了一个结论:在身份问题上,血缘真的不重要。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