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中国海外“打工仔”一年寄回国4000亿 排全球第二

2017年06月28日 15:21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6月28日电 题:中国海外“打工仔”一年寄回国4000亿,排名全球第二!你们辛苦了!

  联合国近日公布一份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外派劳工对国内的汇款总额达610亿美元(约人民币4000亿元),居全球第二!

  01 概况

  目前全球大约2亿海外“打工仔”养活着他们生活在发展中国家的8亿家人。

  这些海外“打工仔”的总收入达到30万亿美元,给家人的汇款约占收入的15%。

数据来源:联合国国际农业开发基金会(IFAD)报告
数据来源:联合国国际农业开发基金会(IFAD)报告

  排在前10名的汇出国为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科威特、卡塔尔、美国、俄罗斯、德国、法国、英国和意大利,从这10国汇出的外汇约占总数的一半。

  最主要的汇入国为印度、中国和菲律宾。中国是菲律宾的2倍以上,而印度首次超过中国,成为全球外派劳工汇款的最大接收国。

  02 都去哪儿打工?

  从全国范围上看,山东人海外务工人员最多。

  据四川省商务厅的数据显示,中国人海外务工更多选择临近的日、韩、新加坡以及北美发达地区,主要工种有建筑工、厨师、缝纫工、焊工、服务员、销售员等。

  2015年日本外务省发布数据显示,在日工作的108万名外国人中有34万人来自中国。韩国媒体也表示,韩国将近100万的境外劳工里,三分之一是中国人。

  在非洲和中东,中国人最多的是建筑工。除了面临语言、环境、饮食、文化等诸多问题,非洲常年气温高,中国劳工365天里可能有200天在强高温下工作。

  03 海外打工仔的故事

  一个叫丁尚彪的中国男人,在日本独自忍受15年的孤独寂寥,每天打三份工,期间从未回国,仅和妻女见过一面。

  为了省钱,丁尚彪租住仅有8平米大的、不带浴室的单人房,想要洗澡,就用塑料布在厨房围出一个空间。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丁尚彪每天打几份工,一大早出门,凌晨下班时,连末班车都没有了,只能步行回家。

  由于签证过期,丁尚彪成了“黑户”,不能回国。独自一人在异乡生活,最难熬的是对家人的思念。每当思念涌上心头,丁尚彪就只能一遍一遍摩挲着墙上的照片,回想着与家人在一起时的点点滴滴。

  在日本15年,他只和妻女分别见过一次面。

  令他欣慰的是,女儿很争气。在丁尚彪来日本打工的第8年,女儿考上了纽约州立大学。

  为了让女儿留学没有后顾之忧,丁尚彪比之前干得更多,还一口气考了五本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怕万一失业影响了收入。

  当时才40出头的丁尚彪,因为常年过度劳累,一口牙齿已经稀松,还掉了好多。

  一家人共同的努力,换来了最终的大团圆。

  女儿拿到美国绿卡后,丁尚彪和妻子也前往美国,开始了侨居生活。

  现在,他们和女儿一家生活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04 海外打工仔的故事

  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珀斯地区,有一个“中国小村庄”。在那里,生活着来自山东济南一个村庄的上百号村民。这些村民凭着过硬的电气焊手艺,在澳大利亚“打洋工”。

  风潮是由一名叫尹法刚的村民带起的。

  2005年,尹法刚在深圳一家船厂干活。因为电焊手艺很好,有一次公司一个外国工作人员注意到他,劝他去澳大利亚工作。

  按澳大利亚规定,员工每周干活38小时,每小时能挣36澳元。如果周末加班的话,工资是平时的1.5倍。

  “外国人周末都不上班,开着车去海边玩。咱中国人勤劳,周末能加班就加班。”

  到墨尔本3年时间,他就买了大房子。尹法刚的经历传到其他村民那儿。很多村里的青年也学他去澳大利亚打工。

  虽然在澳洲生活好像很安逸,所从事的工作却不轻松。“因为干电气焊太脏太累,夏天穿那身衣服有70℃,很受罪。”

  05 回望

  19世纪初,大批华工背井离乡,或被诱骗拐卖出洋,那时还不叫“打洋工”,叫“卖猪仔”。

  在当时的中国人眼中,看起来就好像是一个人被卖来卖去,“卖猪仔”的叫法,就是这么来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方面国内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另一方面,马来印尼等东南亚地区经济处于上升时期,需要大批的廉价劳动力。

  因此,中国闽粤各省的移民涌入东南亚。潮汕人、客家人、广东五邑(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地区最多。

  当时,贫苦的华人到达异乡后,主要从事“三把刀”行业,即菜刀、剃刀和剪刀,分别是指餐饮业、小百货和制衣类等普通职业。

  因为脑子灵泛、勤劳肯干、家族观念强较团结等,一批批贫苦的华人在异乡开垦出一片新天地。

  海外“打工仔”不管走多远,

  对祖国的深情,

  对家的眷恋,

  从未减退。

  (来源:中国侨网官方微信,作者:周乾宪,ID:qiaowangzhongguo)

【责任编辑:刘郁菁】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