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吉尔吉斯斯坦撤侨纪实:惊心动魄5天5夜(组图)

2017年08月12日 10:20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8月12日电 据“领事直通车”微信公众号消息,近期热映的《战狼2》中的撤侨场景带动了观众们的情感。现实的撤侨行动中,更多的是普通人默默的努力与坚守。本文带您回到七年前的吉尔吉斯斯坦,回顾惊心动魄的5天5夜。

  战火烽烟祸起萧墙

  2010年4月6日,在吉尔吉斯斯坦政权交接、政府更迭的关口,吉尔吉斯族与乌兹别克族之间暗潮汹涌的冲突随着骚乱逐渐公开化、白热化,并很快如野火般席卷全国。

奥什市局势恶化
奥什市局势恶化

  6月12日,南部奥什地区局势急剧恶化,民族冲突升级为大规模骚乱,造成200余人死亡、1000余人受伤。

  街上随处可见被砸、被烧的痕迹,枪声不断,食物和饮用水也出现短缺,在吉中国公民身处动乱的水深火热中,生命财产安全受到极大威胁,纷纷要求回国。

  连夜启动应急处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关注中国公民的安危,指示精心组织,周到安排,确保安全、顺利完成撤侨任务。

  外交部时刻关注局势发展走向,6月12日连夜召开部际协调会,会同有关部门研究部署撤侨方案,提出撤侨建议报国务院批准。

  外交部领保中心迅速启动应急处置机制,对外发布出国特别提醒并公布领保中心24小时求助热线,安排工作人员轮班值守,昼夜接受公众求助和咨询。同时,成立专门小组,负责协调撤侨工作。

  6月13日,由外交部牵头成立“国外撤侨工作组”和“国内接侨工作组”分赴吉尔吉斯斯坦和乌鲁木齐协助中国驻吉使馆和新疆自治区政府开展撤(接)侨工作。

工作组部分成员
工作组部分成员

  6月14日,第一架执行撤离任务的包机在乌鲁木齐国际机场起飞,开始了这场跨越1000多公里距离的撤侨行动。

  争分夺秒撤离同胞

  早一分钟将同胞送离动荡之地,就意味着带给同胞多一分安全,撤侨工作组抵达吉尔吉斯斯坦首都后,在驻吉大使王开文的陪同下,紧急约见吉临时政府外交部国务秘书,要求吉方加强措施,全力保护在吉中国公民安全,为中国公民撤离至机场提供武装护送。

  虽然奥什地区航班均已中断,但撤侨工作组和驻吉使馆人员仍想方设法包租小飞机,于当日紧急赶赴骚乱重灾区奥什地区。飞机一落地,工作人员便马不停蹄地开展工作。没有办公场所,他们拉张桌子就地开始工作;没有休息房间,他们把纸箱子拆了铺在地上稍微眯一会儿。听不见外面的枪炮声,顾不上吃一顿饱饭,所有人员全力开展工作。

工作组进行侨民登记
工作组进行侨民登记

  与此同时危险也伴随在他们身边,在赴中国侨民集中的北京饭店途中,两名中国外交官乘坐的大巴遭到不明枪手袭击,车窗玻璃被子弹击碎。面对这种情况,撤侨工作组的工作人员毅然穿上防弹衣,戴上钢制头盔,开着来不及加配任何防护装备的普通车辆一条条街道、一个个角落寻找同胞。

调用大巴运送同胞
调用大巴运送同胞

  荷枪实弹护送撤离

  吉方军警力量有限,骚乱一时难以平息,各国撤侨都要求吉方军警协助,吉方军警力量一时非常紧张。工作组和使馆人员想方设法争取吉尔吉斯斯坦及其周边国家的大力协助,及时协调当地军警和四辆武装运兵车,赶往各处接送同胞前往机场。

协调吉方军警护送
协调吉方军警护送

  多找到一个同胞,多送一个同胞登上回国的飞机,就是多挽救一个生命、一个家庭,怀着这样的信念,工作组人员在枪林弹雨中“一个一个地接,一趟一趟地护送”,在奥什机场秩序混乱、安全保障缺乏、安检失效、后勤物资供应不足的恶劣环境下,为同胞开辟了一条通往祖国的安全通道,用最朴实、最真诚的守护和坚守,将1299名同胞安全送上归国的航班。

同胞有序登机
同胞有序登机

  真情呼喊感谢祖国

  6月17日凌晨1时30分,中国政府派往吉尔吉斯斯坦的第九架撤侨包机安全返抵乌鲁木齐,机上共搭乘148名中国公民。

工作组同机返回
工作组同机返回

  至此,这场在奥什、新疆、北京三地同步进行了5日5夜的撤侨行动落下了帷幕,1299名中国公民平安回到祖国的怀抱。登上飞机,不少人情不自禁地高呼“祖国万岁!”、“感谢祖国!”。这是对所有参与撤侨行动的工作人员最大的褒奖和肯定。

抵达乌鲁木齐机场的同胞
抵达乌鲁木齐机场的同胞

  “此次撤侨行动中,在外交部统一协调指挥下,国内各相关部门、新疆方面与中国驻吉以及周边国家大使馆通力配合,协调行动,不眠不休,连续奋战五昼夜,共同保证了撤侨任务高效、有序完成。”具体负责此次撤侨行动的时任外交部领事司司长黄屏介绍说。

  中国人走出去的步伐随着中国国力强盛而日渐遍及全球各个角落,无论你身处何地、身涉何险,请记住,有这样一支队伍在为你的安全坚守。正如《战狼2》电影片尾的那句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当你在海外遭遇危险,不要放弃!请记住,在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