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这五年·我与中国”:当文化使者 促中印尼民心相通

2017年08月22日 10:54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五年前,从北京唱响的“中国梦”引起海内外中华儿女共鸣。五年来,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实践,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到“一带一路”;从经济转型发展到反腐倡廉……中国的头条新闻总能引发海外华侨华人的思考与感怀,侨胞们与祖(籍)国、家乡呼吸相通、砥砺奋进。

  “这五年•我与中国”征文活动发起后,海内外侨界踊跃来稿,表达心声。一篇篇优秀征文也将陆续与大家见面,共同讲述“我与中国的这五年”。

——编者按

当好民间“文化使者”促进印尼与中国“民心相通”

麦培满

  我,麦培满,印度尼西亚华裔公民,年逾古稀,是印尼第一代侨生。父亲年轻时从中国广东开平乡下来到了印尼。我受到父亲浓厚的爱国思想影响,从小就对祖籍国充满向往,中国一直令我倍感亲切。

  我生长的国家印尼,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华人也最多的国度。在印尼原住民的眼中,印尼华裔虽是在印尼土生土长,但他们认为我们还是中国人。中国人在印尼被惯称为“支那人”,这是两国断交时印尼当权者出于政治原因排斥华人、对华人的贬称。当时的掌权者通过误导善良的印尼人民,制造种族、宗教、贫富矛盾,掀起暴力排华风潮。我亲身经历了两起特大排华暴动,分别发生在1965年和1998年,想起当时的情景至今仍心有余悸。印中两国恢复外交关系时,当时的大使陈永年说过“印尼华人的坎坷史是最特殊的。”

  1991年印中恢复外交关系,印尼华人欣喜异常。两国恢复正常邦交给两国人民、特别是印尼华人带来了无限希望,为两国关系带来新气象。1991年5月,中国国家主席杨尚昆应邀访问印尼。我有幸代表印尼华人在巴厘岛受到杨主席接见。杨主席身着印尼传统峇泽服装接见了我。相互握手问候时,他拉着我的手问:“你们好吗?你回到了祖国吗?”两旁站立着两排印中文武官员。我用印尼语通过翻译回答:“我很好,谢谢主席。”第二个问题我答不出来,只能吞回肚子里:“我是有家难回的游子啊”……杨尚昆主席送了一份国礼——苏绣熊猫,我对杨主席致以谢意,同时表示会将礼品呈送给苏哈托总统。杨主席随后又补送我一份纪念品,一个红色的景泰蓝圆盘。这个圆盘至今仍是我最珍贵的收藏。

中印尼两国签暑宗教友好交流协议书
中印尼两国签暑宗教友好交流协议书

  印中复交后,随着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印尼历届领导人对政策的改善,逐渐恢复华裔应有的国民权利,恢复华人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等自由。但由于长达30年的政治影响,现在仍有人对中国,对华人存在一些误解和刻板印象。消除误解、增进了解是解决华人问题的关键。印尼华裔其实只求一个“安身立命”的家园,所以我们尽量巩固和发展印中两国的友好关系,通过不懈努力促进两国人民的友谊。

  2007年,我的社会公职是“印中经济、社会与文化合作协会”文化部主任。作为文化工作者,我认为应该促进印尼穆斯林与祖国穆斯林的文化沟通。于是,我萌发了通过组织宗教文化交流活动,走入主流社会,增进印尼人民对中国了解的想法。希望通过文化交流让他们更了解中国,消除误解。

  2008年5月,我在印尼泗水大清真寺及雅加达议会厅举办了两场“印中伊斯兰文化研讨会”。研讨会引起了印尼穆斯林的极大反响,通过研讨会他们对中国的宗教政策有了一定了解。认识到中国也是一个多元文化共存,宗教自由的国家。这也奠定了印中文化交流的基石。当时正值5月20日中国四川汶川大地震,在大会上我主持向汶川地震遇难者表示哀悼仪式。大家起立默哀,沉痛哀悼死难者,场面肃穆。印尼有过海啸的惨痛经历,当时得到了中国的巨大救助,如今汶川发生灾难,大家感同身受,心情十分悲痛。

  2009年,我受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伊协”)邀请出席了在新加坡举办的“新加坡-中国跨宗教展演”。在展场上,我看到了很多介绍中国伊斯兰教的书籍,我就带了一些回印尼赠送给了印尼宗教部、穆斯兰长老、中国驻印尼大使馆。同年,我向印尼宗教部提议,邀请中国伊协访问印尼。在中国伊协亲善访问印尼期间,拜访了伊斯兰教组织领导层。在印尼宗教部的支持下,我带动签署了印中两国宗教友好交流合作协议备忘录。

  2010年,在印尼宗教部、印尼伊斯兰教法理事会、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和中国驻印尼大使馆的共同支持下,我发起举办了2010年庆祝印中建交60周年纪念活动“印中友好年——印中伊斯兰文化展演”。展演为期三天,分别在雅加达、泗水两地进行,活动在广大穆斯林信众和伊斯兰组织中产生了热烈的反响,广受好评。

在中印尼宗教交流文艺演出中,作者(左二)和着古筝在写中国书法。(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在中印尼宗教交流文艺演出中,作者(左二)和着古筝在写中国书法。(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犹记得展演开幕典礼上,全体嘉宾起立高唱两国国歌。当中国国歌唱响时,我兴奋地望着屏幕上飘扬的五星红旗,随着台上的演员合唱雄壮又久违了的《义勇军进行曲》,心里好生骄傲,祖(籍)国强大了!可随后一种莫名的“游子”辛酸感油然而生,不禁令我双眼含泪;当唱起印尼国歌《伟大的印度尼西亚》时,我激动之余,也心生无奈,一种“非亲儿”的惆怅挥之不去。然而,祖籍国中国的国歌终于又在印尼唱响起来了,这令我对自己从事的印中友好事业感到无比自豪。

  2011年在印尼穆斯林长老理事会的支持下,成立了“印尼宗教与文化交流协会”,我出任会长。协会主旨是“虔诚、进步、和平”,协会主要活动是为宗教、文化交流提供平台。

  2012年及2014年,协会先后两次发起亲善访华活动,活动由我的印尼隆丰集团和泛华集团董事长林昌华共同赞助。我带领印尼伊斯兰教法理事会高层组成的印尼伊斯兰教高访团到中国进行亲善访问。

  到达中国的第一站就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泉州。我们受到中国伊协的热情接待。在泉州伊斯兰圣墓朝圣时,遇到了一群来自宁夏的回族穆斯林。印尼伊斯兰长老们和中国穆斯林互相问候,热情拥抱,就像老友重逢。我们都感受到了“天下穆斯林皆兄弟”的亲切和喜悦。我们还参观了泉州海洋丝路博物馆,受到丁毓王玲馆长及同仁的亲切接待。在座谈会上我们了解了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故事,参观了相关文物,访问了泉州回民民俗村,参观了当年丝路的码头。此外,还访问了厦门华侨大学并进行了学术交流。

  第二站古城西安,在西安伊协的接待下,我们参观了秦始皇兵马俑和钟鼓楼,中国古老的历史令人赞叹。我们还访问了西安唐代大清真寺和大学习巷清真寺。大学习巷清真寺建于宋代,明代郑和曾邀请该寺掌教哈三担任翻译出访西洋,并于四下西洋回来后对大学习巷清真寺进行了重建。郑和是到过印尼传播伊斯兰教的和平使者,高访团团员们对郑和十分熟悉和敬仰。此次能够来到郑和到过的清真寺,令大家倍感荣幸。在与清真寺人员交流中,我们知悉中国的清真寺都是由国家负责维修保养的,这让大家对中国的宗教政策有了更好的了解。

  在西安游览回民步行一条街,我们在露天的街坊食摊品尝香喷喷的清真羊肉串,环顾街景感受当地回民悠闲的生活,并跟当地民众交流。高访团中的一位长老问中国的一位回民长者:“中国的穆斯林兄弟啊,你们幸福吗?”中国回民长者回道:“我们很幸福。我们国家有宗教信仰自由,我们回民是少数民族,国家对我们的文化、生育、教育都很照顾。”回民长者的话令团员们很感动,同时也十分高兴有机会亲眼见证中国穆斯林的幸福生活。

  翌日,西安伊协在回民街会所举行的两国穆斯林亲善联谊会上,印尼伊斯兰颂经冠军颂念可兰经。平静幽远的颂经声中,印中穆斯林共同虔诚祷告。我虽非穆斯林,但也为这种肃穆的情景所感动,不禁心中感叹宗教向善力量的凝聚力与感染力。在回程的车上,我听到团员们议论纷纷,有的团员惊讶于中国竟有历史如此悠久的木制结构大清真寺,而且保存得这么好,实在是不可思议。

  访问的最后一站是中国首都——北京。我们游览了故宫和长城等名胜古迹;在牛街宋代的礼拜寺做主麻礼拜;访问中国伊协是本行重点,访问团受到了陈广元会长并理事同仁老朋友的热烈接待,在充满友谊的气氛里互换纪念品并签署了“友好交流合作协议书”;还访问了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受到王作安局长的热情接待并进行了座谈。我们还受到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正伟的亲切接见,他对访问团表示深切的问候和感激,表达了对两国民间宗教交流的高度重视。

  此次赴中国亲善访问,高访团成员收获颇丰,大家都认为不虚此行。我们不但看到了中国丰富悠久的文明古国的风范,也感受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富强繁荣,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中国爱国爱教宗教政策的落实与体现。

  回国后,宗教长老们将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分享给信徒,既有对中国宗教自由的惊喜,也有对中国和平崛起的赞叹。最令信众感觉好奇的还是中国穆斯林的故事,大家也都想到中国走走看看。由此,我更加感觉到作为一名民间交流使者的责任。如何促进印中两国人民间的相互了解,一直是我们努力的重点。

  习近平主席倡导的“一带一路”,旨在促进亚洲各国的共同繁荣。中国“一带一路”构想与印尼“发展海洋强国”计划十分契合。“一带一路”是洋海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的机遇。民间文化交流有利于“一带一路”稳定、持久、友好地实施,帮助印尼人民更多了解中国的和平崛起,创造互利互惠的双赢格局。我深信亚洲的和平繁荣不是梦。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我将一如既往地为已有的印中传统友谊的巩固与发展,为印中民心的交融不断努力。

  【作者麦培满系印尼著名侨领、印尼宗教与文化交流协会会长】

【责任编辑:王嘉怡】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