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广东两年半追逃368人 包含“百名红通人员”3人

2017年08月29日 11:31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广东抓回首个“红通”人员吴权深,藏身澳门。(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广东抓回首个“红通”人员吴权深,藏身澳门。(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广东两年半追逃368人

  对于在逃人员将“集中一切力量,穷尽一切办法”追回 

  记者从广东省追逃办了解到,2015年4月省追逃办成立以来,广东共追回外逃人员368人,其中国家工作人员70人,“百名红通人员”3人(吴权深、王雁威、常征),位居全国前列,追逃追赃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广东国际追逃追赃的这一亮眼成绩,源于广东省委的坚强领导和中央追逃办的精心指导,各个部门的通力协作,各追逃小组细致的研判部署,各追逃人员的全力奋战。同时,广东紧盯人、钱、证等关键环节,加强日常监管,筑牢防逃堤坝。

  高度重视:不能让外国成为“避罪天堂”

  “不能让外国成为一些腐败分子的‘避罪天堂’,腐败分子即使逃到天涯海角,也要把他们追回来绳之以法。”广东迅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省委常委会两次专门听取汇报,省委书记胡春华7次作出批示,省委反腐败协调小组4次专题研究,省纪委、省检察院、省公安厅等多个单位协调联动,通力协作。

  召开100多次个案协调会,深入重点地区督导30多次,印发广东省追逃追赃工作动态20余期……广东省追逃办统筹协调、服务督促,解决好跨部门、跨领域、跨地区难题。省检察院明确要求各级检察长要对追逃追赃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省公安厅出台缉捕境外逃犯工作机制,经侦部门为主力军,参战的12个警种明确职责分工,合成作战。

  追逃创新:多种手段综合运用

  “对象在国外,基础在国内。”省追逃办负责同志在总结追逃成功案例时,屡次强调扎实摸排基础信息的重要性。每个外逃人员情况都不相同,差异性大,针对这些不同情况要采取不同的追逃策略。

  因国施策、因案施策,在实际案例中综合运用边控、缉捕、劝返、遣返、异地追诉等多种手段,是广东追逃追赃工作的又一创新法宝,也是各地各单位在实践中得到反复验证的决胜利器。

  “百名红通人员”吴权深反侦查能力特别强,从不住大宾馆酒店,与亲属联系仅用“信使”传递信息,逃避监控。广州市追逃工作组从与吴权深有关的基础信息入手,发现吴权深2012年逃匿后曾在某医院就诊,在这个线索的指引下,最终锁定吴权深的行踪。

  广州的另一名“百名红通人员”王雁威于2013年6月案发前畏罪潜逃。王雁威书写其已出国并要求辞职的信件,托人带到国外再转寄国内,制造出国假象。追逃工作组经过深入排查,判断其仍在国内潜藏,立即采取相关措施,跨越多个省市,于2016年6月12日将王雁威夫妇缉捕归案。

  对于外逃人员吴某的劝返,江门市追逃办协调江门市侨联主动与国外相关侨胞侨领联系,了解到吴某在外逃缅甸期间生活潦倒,极有可能再次潜回国内。专案组对其亲属就相关法律规定进行详细解释,最终经过其家属的协助,吴某从云南回到江门向检察机关投案自首。

  加强防逃:盯住“裸官”管好证照

  在加大追逃力度的同时,广东加强日常监管,紧盯人、钱、证等关键环节,下大力气做好防逃工作。

  “裸官”是外逃的高危人群。广东把盯住、管住“裸官”作为防逃的重中之重。通过摸底,广东共发现“裸官”2190名。通过专项治理,全省共对866名“裸官”作出了调整岗位处理,其中厅级9名,处级134名。全省共有280名“裸官”的配偶(子女)放弃了外国国籍或国(境)外居留权。

  据介绍,大多数情况下,涉案人员都是通过因私出国(境)证件外逃。广东围绕登记备案、证照管理等关键环节,深入开展违规办理和持有因私出国(境)证件专项治理工作,收缴和集中保管登记备案人员的因私出国(境)证件,核查登记备案人因私出国(境)证件和因私出国(境)记录。

  同时,广东省追逃办协调有关单位,把好出国(境)审批关、风险排查关、出境限制关、主体责任关,让涉案人员插翅难逃。在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中,综合分析研判领导干部及其配偶子女办理因私出国(境)证件信息和出入境记录,对频繁出国(境)特别是连续前往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员,列为重点对象深入排查。

  最新部署:既要追逃也要追赃

  目前,全国“百名红通人员”中,广东省还有12人未追回。省追逃办要求各地各部门继续紧盯不放,统筹检察、公安、外事、侨务等各方资源,“集中一切力量,穷尽一切办法,不达目的誓不休”。

  同时,要把追逃与追赃工作同步推进,努力使国内赃款“藏不住、转不出”,国外赃款“找得到、追得回”,以追赃促追逃。“即使人一时追不回来,也不能放弃追赃,决不能让外逃分子继续享受腐败的‘红利’”省追逃办负责同志强调。(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汤南 通讯员粤纪宣)

【责任编辑:陆春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