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华埠舒适圈 美国华裔老人多感到受歧视

中国侨网9月2日电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很后悔随孩子移民来美国,觉得自己活得不像人。”从中国河北迁居到美国芝加哥12年的78岁老刘这样感叹;前两个月他生病住院了六、七天,“总觉得在医院被歧视”,老刘也怨恨自己不会英文,连大便黏住尿裤,也不知道如何向护士开口。
不断叹气的老刘说,他曾想过,病再不好就从医院(楼上)跳下去算了。
芝加哥华人咨询服务处福康耆老乐园每周得照顾100多位华裔耆老,主任林善雯表示,老刘的情形在华裔耆老身上十分普遍;她说,参加耆老乐园的老人家,几乎都是住在华埠的老人大厦或附近其他地点,在这个出门说中文就会通的“舒适圈”中,耆老们获得一定的被保护感,抱怨被歧视的情形也大幅降低。
“然而一旦有机会离开这个舒适圈,耆老的心理压力瞬间大增。”林善雯说,耆老乐园定期会带着老人到博物馆参观,或到商场超市购物,几乎每次“出门”活动后,“百分之百的老人家都认为自己在活动过程中遭遇歧视。”
随着乐园成员到芝加哥富地博物馆参观的林老太太说,“不喜欢到华埠以外的地方,在博物馆的时候,经常可以感受到其他游客,向她投以怪异或看不起的眼光。”
林老太太提到,或许因为老人家听力不好,有时说话比较大声,或只是单纯不喜欢华人,她也不清楚真正原因,但这些访客的行为,让她全身不舒服,只想赶紧离开。
超市购物是另一个让老人家觉得容易受到歧视的场所,82岁的黄婆婆说,在超市结账时,店员一直用英文告诉她总共多少钱,或问她要不要另外买购物袋(芝加哥购物袋需另行收费),“明明知道我听不懂英文,却不肯直接给我看数字或用肢体语言表达”,让黄婆婆当场很受伤很尴尬,“很丢脸,也觉得是对方因为我是华人而故意刁难。”
林善雯今年4月曾发布了一份“中国移民长者身份认同过程与挑战”报告,里面提到,华人是亚裔65岁及以上的耆老人口中,比率最高的族群(26%),然而其中75%的长辈英语能力有限。
这些华裔老人,在面临老年生理、家庭、工作、社交等“老年”挑战同时,又同时必须克服种族与语言歧视问题,尤其后者,很容易增加慢性健康问题,也提高抑郁与焦虑的风险。(黄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