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华人设计师卢志荣:我的作品有中国文化的安静和谦逊

2017年09月30日 08:4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9月29日下午,“卢志荣‘合一’宏观与微观世界的缄默”展览在北京达美艺术中心开幕。此次展览亦是达美艺术中心的首展,将持续向公众开放至11月29日。图为卢志荣在展览现场向媒体展示他的作品。 张晓曦 摄
    9月29日下午,“卢志荣‘合一’宏观与微观世界的缄默”展览在北京达美艺术中心开幕。此次展览亦是达美艺术中心的首展,将持续向公众开放至11月29日。图为卢志荣在展览现场向媒体展示他的作品。 张晓曦 摄

  中新网北京9月29日电 (记者 张晓曦)  “在我的作品中,的确存在着一些安静、谦逊的特性。我想也正是这种特性,让欧洲人把我的作品与中国文化联系在一起。”著名华人设计师、建筑师卢志荣29日在北京谈到。

  当日下午,“卢志荣‘合一’宏观与微观世界的缄默”展览在北京达美艺术中心开幕。展览为卢志荣融合建筑、室内、雕塑、家具和物品于一体的个展,各领域作品并置,营造出独特的“合一”境界。此展亦是达美艺术中心的首展,将持续向公众开放至11月29日。

9月29日下午,“卢志荣‘合一’宏观与微观世界的缄默”展览在北京达美艺术中心开幕。此次展览亦是达美艺术中心的首展,将持续向公众开放至11月29日。图为卢志荣在展览现场向媒体展示他的作品。 钟欣 摄
9月29日下午,“卢志荣‘合一’宏观与微观世界的缄默”展览在北京达美艺术中心开幕。此次展览亦是达美艺术中心的首展,将持续向公众开放至11月29日。图为卢志荣在展览现场向媒体展示他的作品。 钟欣 摄

  卢志荣以建筑、空间、家具设计享誉欧洲。他一直以对理念的净化、诗意的诠释、细节的关注备受意大利及国际设计界的推崇,是极少数被意大利现代传统设计界所认可的华人设计师。

  卢志荣在香港长大,1988年获得哈佛大学建筑系硕士学位,是2015“世界杰出华人设计师”得奖人,他一直以对理念的净化、诗意的诠释、细节的关注,备受意大利及国际设计界推崇。在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时,卢志荣还获香港设计中心邀请,献上设计作品。

  他回忆,自己在20多岁时离开香港去往美国求学时,心中最初怀揣的只是一些和个人有关的希望、梦想。“当时从未有过那种非常崇高的、要把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想法。”

  “当你有机会离开一个地方,然后又能以更好的方式回归这个地方,这样的自由是应该被珍惜的。”卢志荣说。

9月29日下午,“卢志荣‘合一’宏观与微观世界的缄默”展览在北京达美艺术中心开幕。此次展览亦是达美艺术中心的首展,将持续向公众开放至11月29日。图为卢志荣(左三)与北京达美艺术中心嘉宾等在开幕现场合影留念。 钟欣 摄
9月29日下午,“卢志荣‘合一’宏观与微观世界的缄默”展览在北京达美艺术中心开幕。此次展览亦是达美艺术中心的首展,将持续向公众开放至11月29日。图为卢志荣(左三)与北京达美艺术中心嘉宾等在开幕现场合影留念。 钟欣 摄

  卢志荣的想法与中国道家思想中“天人合一”的想法相似。他说,是时间让他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周围的环境,并实现自我与环境的“合一”。他没有要求过自己必须要怎样做,只是顺应时代,表达内心。

  25年前,卢志荣的作品在米兰进行展出,受到欧洲人的关注。“但当时大家都不是记住我的名字,而是叫我‘那个中国人’。”卢志荣说。

  “我试图理解,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他们会直接将我的作品和中国文化对等起来?毕竟我的作品中,并没有把中国文化中传统的龙、凤元素,或是金、红这样的色彩展示出来,他们又看到了什么呢?”

  伴随这样不断地自我拷问与自我理解,卢志荣找到了答案。他认为,自己的作品主要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安静、平和,从不会冲着人们“大喊大叫”,只会默默地引导人们走近一些、细细观察;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自己的作品十分“谦逊”,让接触它们的人们也能以同样谦逊的态度来欣赏。

  “我在香港生长20多年的经历,对我的性格有这些方面的影响。另外,在几百年前,当中国的文化和手工艺品风行欧洲时,我想欧洲人看到的也是其中的安静和谦逊。”卢志荣说。

  卢志荣表示,正是这种安静和谦逊的本质特征,才让中国文化更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更加具有内在的力量,这是比外表上、更多所谓元素性的东西更加有力的。“安静和谦逊是中国文化、以及任何一种文化经过沉淀、积累后所体现的本质。”

  卢志荣还认为,设计不仅仅局限于设计师的身份,更是与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设计,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积极、乐观的影响。

  近年来,卢志荣也开始与中国内地的工匠、手工艺人有越来越多的联系,观察他们是怎样将有几百年历史的制作工艺传承到当今一代的。他亦希望,哲学性和审美性能够更好地在融入在这些中国手工艺品中。(完)

【责任编辑:张金杰】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