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人:与时俱进 传承发展中华文化
海丝·粤桥
华人迁居马来西亚数百年,也把中华文化带到了马来西亚,二十四节气、书法、岭南狮鼓、中华美食等中华传统元素在这里得到了融汇与传承,并通过与时俱进的方式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中华文化。
二十四节令鼓

激昂雄浑的鼓声,活力四射的击打,这是二十四节令鼓,1988年由祖籍广东的马来西亚华人陈再藩与音乐教育家陈徽崇合创,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为创意,并结合了传统书法艺术和广东狮鼓的特点,表演中或有农夫春天耕种的动作,或有秋天收割的动作,节奏快慢有致。
为何会有这样的融合呢?
1988年,因办第九届舞蹈节的需要,陈再藩跟陈徽崇合创了一首歌曲,带出了配合开幕用的九个鼓,“鼓是传统的脉搏,而我们的二十四个节气可以称为是我们中华民族岁月跟节庆的概念,所以就把二十四节气转化到二十四节令而产生这样的一个设计——二十四节令鼓。”
第一支二十四节令鼓队由新山宽柔中学的同学们组成,而诞生仪式则选在马来西亚柔佛古庙,一个承载了众多华人乡愁的地方。
年轻的学生鼓手用热情与创造力,推动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与活力在鼓乐中得到传承。毕业后,二十四节令鼓则随着他们求学的脚步越走越远,推广到新加坡、泰国、英国、美国等地。
2009年,二十四节令鼓成为马来西亚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当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消息传来,陈再藩说:太好了!
“我们一起携手到世界去传播,我觉得现在是个更好的时期了。二十四节气就是太阳的一个分隔法,可是怎么让西方人了解这个东西跟鼓乐的关系呢,现在中国二十四节气成为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这一套东西是整个人类的,真的是可以让我们鼓动天下了。
—— 二十四节令鼓创始人 陈再藩”
高桩舞狮

如果说鼓乐叩响了华人心中的中华文化情节,而同样为马来西亚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桩舞狮则舞出了华人的精气神。
在众多舞狮队伍中,关圣宫龙狮团最为出名,该团以传承中华文化为使命,将舞狮表演在东南亚进一步发扬光大,目前已获得60多次世界级的国际狮王争霸赛冠军和70多次马来西亚全国冠军。
“政府的大日子都会邀请我们去表演,这是我们的荣幸。华人的文化可以得到当地政府的承认和肯定,是我们的成功。我们靠我们同盟会的合作一起来推广舞狮,年轻人还可以一代接一代传承下去。
—— 马来西亚麻坡关圣宫龙狮团教练 吕宝安”
肉骨茶

对于华人来说,传承文化、寄托乡愁的载体,还有充满家乡味道的美食。马来西亚巴生地区,因华人美食肉骨茶而闻名。
肉骨茶,由当归、党参、枸杞等中国传统药材和新鲜排骨熬制而成,最早由华人开始售卖。
肉骨茶,每一口都汤鲜味醇,既有猪肉的鲜美,又有药材的香味。今年72岁的谢老年轻时就把肉骨茶当早餐,至今习惯不变,他说自己是中国胃,百吃不腻。
肉骨茶店老板每天早上七点半开始营业,大多数顾客是本地华人,都把肉骨茶当早餐吃,老板说,“在这里营业肉骨茶,到现在我是第三代了,所以我希望把它传承下来。”
传承下来!不管是二十四节令鼓、高桩舞狮还是肉骨茶的发展,都得益于众多华侨华人坚持传承中华文化的信念。
而中华传统文化在马来西亚当地的发扬光大,也使中马两国人民有了更多的文化共鸣、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这也恰恰体现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重点之一:民心相通!(来源:广东广播电视台“触电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