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遛鸟搓麻汉语热 “远房亲戚”苏里南的中国元素

2017年10月27日 09:56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原标题:“中国元素,苏里南名片的一部分”(记者观察)

  苏里南是南美大陆东北角的一个小国,同中国有着不解之缘。对于苏里南来说,中国就像一个“远房亲戚”。中国的发展带动了苏里南的进步,苏里南的变迁也映照出中国的崛起。

  “我们和中国人有天然的亲近感”

  “为了这一天,我们可等好久啦!这是所有旅苏华人的大喜日子!”苏里南华人华侨联合总会副会长李学雄回忆起2015年春节时的场景依然激动不已,“不同肤色和种族的老老少少都欢聚一堂。我当时特别自豪又特别感动,就像回到了故乡。” 2014年4月,苏里南政府宣布将中国春节定为全国法定假日,这在西半球尚属首次。当地华侨华人在第二年春节就举办了一场红火大气的庆典活动。

苏里南首都帕拉马里博,华裔民众进行舞狮表演,欢迎中国传统春节到来。   人民视觉
苏里南首都帕拉马里博,华裔民众进行舞狮表演,欢迎中国传统春节到来。人民视觉

  苏里南位于南美大陆东北角,无论是从面积还是从人口计算都是地区最小的国家,其首都帕拉马里博距北京市约1.5万公里。作为曾经的荷兰殖民地,苏里南风光宜人,但是世人却对它知之甚少——只有4家大型国际航空公司有航班从这里往返;每年接待的国际游客仅15.1万人次,仅相当于邻国巴西每年游客人数的3%,而基础设施建设曾经远远落后于世界。

  “10多年前我们来苏里南时,互联网都还很不普及。”大连国际合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苏里南公司(以下简称“大连国际”)是第一批走出国门、远赴苏里南寻找新机遇的中国企业,总经理武琼早已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

  据记载,中国人是最早到苏里南的移民之一。早在19世纪50年代初,18位华人被雇用为种植园的契约劳工,标志着华人开始走入苏里南社会,比占当地人口比例最高的印度人还要早20年。此后10年间,约有2500名华人陆陆续续在苏里南安家落户,从事餐饮、零售业等工作。

  随着华裔群体扎根当地,对苏里南政治和经济发展作出越来越重要的贡献,分布在各行各业的华侨华人地位逐步提升,为中苏两国关系步步升级打下了坚实基础。1980年,祖籍广东的医学博士陈亚先被推举为苏里南共和国首位总统。如今,近10%的苏里南人拥有华人血统,春节庙会也成了苏里南每年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

  世界对苏里南是那么陌生,苏里南对中国却是非常亲近。走在帕拉马里博街头,平均每半分钟就能看到一家写着汉字的中国超市;地方虽小,但中国八大菜系、各地著名小吃样样俱全,引得长年驻扎巴西的本报记者“垂涎三尺”;当地华侨华人将苏里南称为“天堂”,因为这里不仅气候宜人,就连当地苏里南汤加语都融入了客家话成分,“带着家乡味儿”的语言易懂好学,也让生活在这里的华侨华人倍感亲切。

  苏里南公共工程部部长杰瑞·米兰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对于苏里南来说就像一个“远房亲戚”,虽然两国相距遥远,但心心相系;两国人民也比较容易沟通感情。“历史上,中国人的到来为苏里南发展带来了很多好处,不仅推动了国家的发展,而且让国家的文化更加丰富多样。中国习俗和中国文化在苏里南也大受欢迎,特别是中国美食对当地人吸引力极大,我们这儿中餐的正宗程度也是整个拉美少有的!”

  在苏里南采访的短短几天,记者感受到,苏里南的“中国味儿”不仅是香味四溢的美食,连他们的生活方式都深受中国传统的影响,每天一大早便有人在独立广场上遛鸟、打麻将。“中国热”还将“汉语风”刮到了苏里南。中国驻苏里南大使张晋雄告诉本报记者,近几年苏里南对学中国语言和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大,从政府部门负责人到当地群众都主动找来要学中文。“大家都觉得中国文化有意思,也都知道学中文有用!”

  “中国给予了苏里南全方位的无私帮助”

  来帕拉马里博的外地人,总要去看看3个景点——除百年木质教堂、苏里南河外,还有中国政府援建的新外交部大楼。

中国政府援建的新苏里南外交部大楼,成为帕拉马里博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中国政府援建的新苏里南外交部大楼,成为帕拉马里博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一栋普通的三层办公大楼缘何也能担当起城市地标性建筑的“重任”?

  “你看,这些台阶都是真正的‘古董’!”苏里南外交部新闻司阿斯特丽德·帕维昂带着记者走向大楼临街一侧,她指着通往副楼小门的楼梯解释说,搭砌用的红色砖块全都是荷兰殖民时期老建筑原汁原味的材料。本报记者还注意到,虽然办公楼主体部分是现代建筑风格,但靠近街道的副楼则和其他荷兰殖民时期的建筑风格一致。

新苏里南外交部大楼临街一侧,完整地保留了荷兰殖民时期老建筑原汁原味的风貌。
新苏里南外交部大楼临街一侧,完整地保留了荷兰殖民时期老建筑原汁原味的风貌。

  苏里南人对此赞不绝口:“中国公司非常用心,设计施工时特意将可用的材料都细致地保存下来,最终利用在新楼的建设中,还保持了与历史老街其他建筑的和谐统一,让‘原味’能永远传承下去。”

  帕维昂介绍道,公共区域的设备、通水通电等都是由中方一手负责。“无论在修建还是维护的过程中,苏中双方都保持着良好的沟通,我们对每一个细节都相当满意。可以说,通过中方的努力,苏里南公共部门的办公环境和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援外项目唯一的目标就是让对象国满意。”威海国际援苏里南外交部办公楼项目施工技术组组长张占科向记者展示了摆在办公桌正中心的水晶奖杯,“苏里南外交部给我们颁发了这个奖杯,对我们的工作表达认可和感谢,也让我们团队感到很自豪!”

  从外交部大楼往西开车10分钟,就是帕拉马里博最大最新的一片住宅区,而这也是中国企业的“手笔”。苏里南原本绿茵成片,住宅区里的上百座精致的小房子,也与附近的自然保护区融为一体,美不胜收。除了修建房屋,中国企业一并打通了社区周边道路,真正做到服务于民,便利于民。

  “感谢中国为我们建设的保障房,让我们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住在小区内的塔诺阿莱客索诺·阿莱克斯热情地将我们迎进屋内。

  以前他们一家四口和父母及妹妹家的三口人,全家都“蜗居”在一套面积约90平方米的房内,拥挤不堪。“我们不是不想搬出去单独住,但帕拉马里博住房的成本实在太高了:普通两居室房子月租金为200至250欧元,但我们普通公务员每月工资才约合180欧元,只有这样一大家子住在一起才能交得起房租。”

  2012年,苏里南政府通过中国优惠贷款与中企签署了经适房建设合同,并宣布教师和警察家庭可以申请购买,首付仅1.2万苏里南盾(约合1.1万元人民币),月供不过1050苏里南盾,阿莱克斯的妻子正好是教师。“我俩欣喜若狂,多年来的梦终于能圆了!我们感到很幸运,更对中国心存感激。”

塔诺阿莱客索诺·阿莱克斯和儿子在新房前合影。   本报记者 颜 欢摄
塔诺阿莱客索诺·阿莱克斯和儿子在新房前合影。 本报记者 颜 欢摄

  据悉,苏里南政府正计划通过商业贷款的形式增建经适房二期项目,并且还指名要交给中国企业来完成。

  中国驻苏里南使馆商务参赞马英莉告诉本报记者,如今近20家中国企业活跃在苏里南市场;苏里南央行与中国人民银行于2015年签署了1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互换协议,进一步便利了两国商贸往来;400余名苏里南各行业人员在华参加短期培训和研究生项目,学到了知识也收获了友谊,成为中苏友好的民间大使。

  “苏里南希望汲取中国的发展经验”

  大连国际进入苏里南市场18年,共完成1100多公里沥青道路和十几座桥梁修建,大大改善了苏里南的基建和交通状况。为避免堵塞交通,影响当地人的出行效率,施工队一直采用夜间作业模式。成本自然是高一点,但“修路本就是与民方便”,武琼觉得这些付出都是理所当然。

  “我清楚地记得有天早上出门去上班,一打开门,坑坑洼洼的破路已经全部被新修的柏油路替代,我吓了一跳!中国企业的效率真是不得了。”米兰达伸出大拇指赞赏道,“最主要的是,这种工作模式带动了其他企业,各方都开始效仿这种施工方式。”

  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变化,让苏里南民众心目中的中国形象不断提升,当地人对中国人的感情日益深厚。一天半夜,一级建造师王德有正带着施工队干活,几个拎着大包小包的苏里南人径直朝他们走来,羞涩又坚决地将水果、点心等塞到王德有和工友手中,示意让他们歇息会儿。“当地人并不是那么富裕,我就特不好意思,想付钱,但他们就是不收。”王德有说,这样的好意还不是一次两次,经常有苏里南人晚上请他们去家里吃便饭,或者送茶送水。

  中国的技术输出使苏里南经济迸发了更新活力。近10年来,包括苏里南在内的加勒比地区各国用房需求增长快,但是由于基建水平和技术比较落后,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需求。2012年,苏里南总统鲍特瑟听说湖南省有两样“新特产”——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和远大住工国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远大国际”)的工业化造房,便迅速要求工程部组团实地考察,并签署了《苏里南18000套房屋住宅建设项目》以及《苏里南农业产业园开发建设项目》。

  “我从没见过,甚至没敢想过,一栋两层小楼房只要两天时间便能完工!”2015年3月,远大国际在苏里南的预制构配件工厂建成投产,米兰达亲眼见证了“建筑奇迹”,“建房子就和搭积木一样‘简单’。”

  远大国际苏里南项目公司商务助理谢义波告诉本报记者,这是中国已经开始大力推广的“工业化预制混凝土装配式住房”,采用机械化手段,一方面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缩短建设周期,另一方面减少建筑现场的用工需求,作业方式更加安全,高效、环保、节能的优势明显。

  本报记者在工厂里看到,所有我们记忆中靠人力一砖一瓦搭起来的墙体,仅需一条流水线和不同的模具便能制造出来,操作工人更是少之又少;现场干净整洁,颠覆了建筑工地总是尘土飞扬的印象。在整个建造过程中,钢筋浪费率减少40%,木料减少52%,砖块减少95%,水耗减少20%,而且没有灰尘和废弃物,对于苏里南这样能源供应紧张且注重环保的国家来说再合适不过。

  培训也是中国企业在当地经营活动中最重要的工作内容。远大国际几年来坚持培训当地工人,教他们使用生产线、进行构配件吊装。现在,大部分施工的具体工作都由苏里南本地工人完成,给当地带来更长久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谢义波说,中国用了将近20年时间才将该技术打磨成熟。在本地设立工厂,就是想把这些最好的东西跟他们共享,报答他们对企业的信任。

  米兰达说,中国就像是苏里南的“老大哥”,给苏里南的无私帮助他们看在眼里,感激在心中。“去年是苏中建交40周年,两国交往硕果累累。苏里南希望汲取中国的发展经验,成为一个更先进的国家,中国一直在全方位给予我们帮助。我们感激这种真情,相信两国的亲密关系能永久持续下去!”

  情深意切,中国的发展带动了苏里南的进步,苏里南的变迁也映照出中国的崛起。拉美和加勒比从这里开始更加理解中国,认同中国,期待和中国共同繁荣、共同发展。

【责任编辑:罗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