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亚太裔仍忌谈精神疾病 赵美心推法案促治疗

中国侨网10月30日电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受到传统文化观念影响,美国的亚洲裔与太平洋诸岛裔族群向来对精神疾病存有“污名化”的偏见,除了避讳讨论精神疾病相关议题,对于寻求专业医师协助,更是充满排斥与恐惧。有问题却不敢说,或者刻意逃避,结果可能导致状况日益恶化,如同隐形炸弹。
在亚太裔美国人当中,族裔背景不同,出现精神问题的状况略有不同。根据巴格奥图大学(Palo Alto University)学者研究统计,在所有亚太裔民众当中,来自东南亚地区的难民,包括柬埔寨裔与越南裔在内,若经历过从饱受战争摧残的家园逃离,远走他乡,出现创伤后压力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PTSD)的比例很高。
亚太裔美国人 主动求诊仅占8.6%
根据美国心理学协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调查统计,亚裔美国人一辈子当中会出现任何精神异常(psychiatric disorder)的比率为17.3%,若以12个月为观察期限,出现精神异常的比率则为9.19%。亚裔美国人患有精神疾病不愿就诊的个案比例,却是白人的三倍之多。
统计显示,会因为精神问题而寻求专业医师协助或心理卫生单位咨询辅导的亚裔美国人,比率仅有8.6%,相较之下,在全美整体人口当中,这个比率数字则将近18%。
2007年,马里兰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小组以马里兰州蒙哥马利郡(Montgomery County)内亚裔社群为研究对象,抽丝剥茧分析出身于印度裔、柬埔寨裔、中国裔、印度尼西亚裔、韩国裔、泰国裔、越南裔等移民家族背景,18岁至30岁之间年轻人的心理健康。
研究人员在深入分析调查后发现,对这些亚裔年轻人造成最大压力,进而影响心理健康的常见因素,包括了父母严格要求成绩必须名列前茅;因为心理与精神状况被视为“禁忌话题”,导致亚裔年轻人倾向于对自己的状况视而不见,或者采取否认心态,甚至忽略且漠视个人心理健康;满足外界期盼的眼光,过着符合“模范少数族裔” (亚太裔族群被认为学业表现良好,事业有成,拥有高人一等的社经地位)刻板印象标准的美好生活;强烈传统习俗及文化价值理念之下衍生的家庭责任、因为种族与文化背景而遭受歧视,以及如何在东西不同文化差异之间取得协调与平衡,等也让这些亚裔年轻人觉得喘不过气。
去污名化 众议员推法案
今年夏天,配合“亚太裔传统月”(Asian Pacific American Heritage Month)与“心理健康意识月”( Mental Health Awareness Month),拥有加州专业心理大学(California School of Professional Psychology)心理学博士的民主党加州联邦众议员赵美心,推出了“停止心理健康在小区遭到污名化法案” (Stop Mental Health Stigma in Our Communities Act)草案,成为全美媒体瞩目焦点。
根据草案内容,联邦药物和毒品滥用及精神心理健康服务局( Substance Abuse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dministration)须与亚太小区的倡议团体与卫生机构共同合作,针对行为与心理健康订定推广服务计划,以及教育倡导策略。草案当中所提供的各种介入(intervention)与治疗方式,均顾及了不同亚太裔社群的文化观念与语言需要。
曾任临床心理医师的赵美心接受国家广播公司(NBC)访问时说,精神疾病是可以治疗的,受限于传统观念、语言障碍等隔阂,使得亚太裔群族因为精神问题而就医的比例明显偏低,“模范少数族裔”的想法更让问题变得雪上加霜,误以为亚太裔根本不会有精神问题或行为失调方面的状况。
她说:“不愿意讨论精神疾病或寻求医师协助,结果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痛苦。从带有文化审慎考虑的角度出发来解决污名化的问题,我们将可以拯救很多性命,帮助越来越多民众获得应有的协助,以及他们有权得到的治疗。”(颜伶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