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万圣节装扮引发跨文化讨论 白人孩子能扮花木兰吗

2017年10月30日 16:23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10月30日电 据美国中文网微信公众号消息,10月31日就是万圣节了,不知大家是否准备好了自己的装扮呢?万圣节是糖果、恐怖电影以及服装的节日。在这一天,大家可以随心所欲地装扮成女巫、怪兽、仙女或者装扮成别的人……但有时候,有些服装却可能跨越创意,变得具有冒犯性。

  万圣节的来源之一是凯尔特人的萨温节(Samhain)。在古凯尔特人的信仰里,新的一年于11月1日开始,或称萨温节(Samhain)。而每年收割的节庆于10月31日晚上开始。不列颠群岛的德鲁伊教徒会燃点农作物作为祭品,而当他们围着火堆跳舞时,太阳季节便会完结而萨温节随即开始。凯尔特人相信死神在10月31日的晚上会和鬼魂一起重返人间,寻找替身。因此他们点燃火炬,焚烧动物以作为死神的献礼。还会用动物的头或皮毛做成的服饰打扮自己,发出古怪的声音,使死神认不出自己,避过灾难。这就是今天万圣节化妆舞会的由来。而现在,万圣节已经渐渐演变成人们娱乐精神和创造力自由闪现的时候。

  2016年万圣节临近美国大选日,许多人装扮成了希拉里和特朗普,有人则走经典路线,扮成女巫、吸血鬼等等,但是有些装扮却容易让人觉得不舒服。例如,不是美洲原住民,却戴起了他们的头冠,脸上涂画和他们一样;不是墨西哥人,却带上了胡子和墨西哥宽边帽;不是从波利尼西亚来的,却装扮成了《海洋奇缘》中毛伊的样子,这些都可能会触犯一些少数族裔人群的敏感神经,可能被指责成“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万圣节也常常成为讨论“自由表达vs文化挪用”的激烈时期。

  “自由表达vs文化挪用”

  通常来讲,这一辩论有两派,一派出于对少数族裔的同情,认为少数族裔在平日的生活中已经受到了不少歧视,而在万圣节这一天却还有人把他们被歧视或者不被理解的文化特征变成了装扮,再一次地拿来取笑。这样的做是不尊重文化,并且非常非常地具有冒犯性。

  而另一派则认为,万圣节大家本来都是本着娱乐精神,有时候是对于某一文化的崇拜和喜欢,没有什么恶意,说“文化挪用”未免大题小做,矫枉过正。名人不是非裔却留起了脏辫,触碰到了非裔的敏感神经,很容易引起争议。(此前林书豪换发型就引起了争议)但是如果当事人完全是觉得“这个发型好酷,我也想试试不一样的造型”这样的想法,这样也不行吗?

  什么是“文化挪用”?“文化挪用”就意味着冒犯吗?

  简单说来,“文化挪用”就是从别人的文化中拿来一些元素进行运用或再创造。“文化挪用”并不是都是“贬义”的,如果是“善意的借用”,比如在家做摩洛哥汤、印度咖喱等,并且和家人谈论这些特色美食。比如许多走朋克风的人也曾从美洲原住民那里借用他们的发型,引领了时尚潮流。

  “文化挪用”也可能变得不友好,比如19世纪时,美国和欧洲流行的戏剧装扮,白人演员在扮演黑人角色时,常常将整张脸画黑并且画出比较厚的嘴唇,而角色也通常是种植园里性格单一、快乐的奴隶、或者打扮非常夸张华丽的黑人形象,这一戏剧装扮直到20世纪60年代的民权运动后才消失。

  又比如某个不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将穆斯林信徒的头巾变成万圣节装扮的一部分,或者某个白人带上长辫子假发装扮成清朝人的样子……

  如何才能区分,“善意的借用”和“对文化的不敏感”呢?说到底还是尊重和语境。一般说来,当一个拥有特权、享有优待的人群,在没有充分了解该文化的前提下,借用少数族裔、或是受压迫人群的文化元素,丑化或者加深文化偏见,这样的借用就容易具有冒犯性了。

  要区分冒犯性地借用和善意的借用,主要可以考虑一下文化元素的来源:来源是不是历史上曾遭受歧视、或者压迫的人群?借用有没有可能加深对他们的刻板印象?换位思考一下,借用的这一文化元素,在文化所属人群中是否带有神圣性,是否有特殊的含义?自己是否了解并且尊重了这一含义?

  在美国,想要避免“文化挪用”可能是不现实的。文化多元、不同文化共存也是美国社会以及全球化的好处。

上海迪士尼度假区《花木兰》故事中的场景。(资料图)<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发 申海 摄
上海迪士尼度假区《花木兰》故事中的场景。(资料图)中新社发 申海 摄

  白人小孩可以装扮成木兰吗?

  让我们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白人小孩能不能装扮成《海洋奇缘》里面波利尼西亚公主Moana呢?或者《花木兰》里面的木兰呢?

  很多人会说,既然少数族裔可以选择装扮成DC漫画或者漫威里面的超级英雄,为什么白人就不能装扮成少数族裔公主或者其他角色呢?

  此前,迪斯尼的主流公主戏常常被批评给小女孩灌输“公主情节”,从心理上让小女孩们产生必须由王子来拯救的不独立思想,比如《白雪公主》、《灰姑娘》之类。而近年来,迪士尼出了许多以边缘族裔为主角的公主动画,比如《勇敢传说》、《花木兰》、《海洋奇缘》等,几乎给每个族裔的小女孩们都打造了一个他们的公主,而不是送给他们金发碧眼的“洋娃娃”。

  而在这些电影中,女主角们也逐渐由独当一面的女英雄取代。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女孩们不论哪个族裔,想要装扮成勇敢独立的女英雄都无可厚非。所有区域和民族的文化都可以是世界的,都可以共享。迪士尼将《木兰辞》被改编成动画电影,木兰塑造成了亚裔“公主”,让世界各地的小朋友都认识替父从军的女子花木兰,认识到东方版“神奇女侠”,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成功的文化挪用。(喻阿惠)

【责任编辑:梁异】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