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侨”这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年轻华人应有大担当

2017年11月28日 15:45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作者陈正溪。(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陈正溪。(图片由作者提供)

  中共十九大昭示,中国进入一个新时代。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对世界作出的贡献,新的高度在砥砺奋进中积累、质变。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广泛团结联系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今,新的征程已经开启。

  “‘侨’这新时代”主题征文活动发起后,海内外侨界踊跃来稿。一篇篇优秀征文陆续与大家见面,共同讲述广大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眼中、心中的新时代。

——编者按

文化强国建设,年轻一代华人华侨应有更大担当

陈正溪

  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文化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和使命,十九大报告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一个崭新高度。中华文化正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灿烂名片,也正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大正能量。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海外华人社会是中华文化向世界的前沿地带,在中华民族迈向强起来的伟大历史征程中,海外华人华侨如何为文化强国建设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这是一个时代命题。

  笔者认为,海外华人华侨要做好这道时代命题,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和推进——

  首先是加紧布局成人教育,让更多的华侨华人持续接受中华文化的滋养。

  华侨华人目前在海外接受汉语文化教育的最高层次是高中,少数全日制的华文学校已经开设高中课程。在海外华人社会普及成人汉语教育,让他们传承中华文化,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

  我们都知道,第一代、第二代华侨华人出国前在国内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致使华人社会与主流社会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导致华人经济只能自成体系,成为主流经济配套。在中国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华人华侨在当地的经济如果继续在低水平徘徊,那么,他们的心理会愈加失衡——当地社会融不进,回国又跟不上节奏。解决这一问题没有捷径可走,必须回归教育,通过教育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如果连生存、发展的自信都没有,那么,“文化自信”对他们而言就是一种奢侈。

  如何发挥好“跨文化一代”在传播中华文化领域的独特作用?90后、95后这一代在海外成长起来的华侨华人,在当地接受的是所在国的文化教育,华文教育仅仅是补充。但不管怎样,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一代”,同时接受中西两种文化的教育,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有些孩子会对不同的文化进行比较。

  我们注意到,少数特别重视中华文化教育的家庭采取了一些非常规的措施来加大孩子学习中文的力度,包括网络教学、选择为数不多的全日制华文学校、聘请家庭教师等等。可以肯定的是,在海外中文学得好的华侨华人子弟,将更有能力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他们是传播中华文化的最前沿力量。据报道,在十九大之后,浙江中华文化学院正式成立中华文化讲师团,今后将持续做好“送教出国”工作,承担为年轻一代华侨华人进行中华文化培训的工作。

  年轻一代华侨华人是否需要接受红色革命文化教育?这个问题是肯定的,他们应该知道自己的祖籍国是从哪里来的。让中国人“自信”的“文化”,至少包括三个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当代文化)。在中国宣示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在我们把文化自信看成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的今天,我们除了要让我们的华侨子弟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好中国当代文化,还要尽快补齐红色革命文化这一课。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我们提出了中国梦,它的最大公约数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年轻一代华侨华人要把中国最需要的外来文化元素带回中国。中华文化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包容性,承认文化的差异,保护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可见,一个自信的民族绝对不会拒绝外来的、适合自己的优秀文化。在肯定这一点之后,就可以出一道命题:谁最有可能、最应该把外来的优秀文化带回中国,服务于中国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年轻一代华人华侨显然可以在这一领域发挥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陈正溪系意大利中国总商会会长。】

【责任编辑:谢萍】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