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虎妈狼爸棒打出孝子? 华人教子其实有不同打开方式

2017年12月24日 08:44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视频:女儿不想当中国人 华裔爸爸出版图画书引导女儿  来源:央视国际高清

  中国侨网12月24日电 题:虎妈狼爸、棒打出孝子?海外华人教子其实可以有不同的打开方式

  作者 梁异

  什么?又有华人家长因打孩子惹官司?

  中国有句古话,“棒打出孝子”。以打骂方式管教孩子,似乎成华人教育孩子的特色。而此理论放到有些国家实践,可能给家长带来大麻烦,严重的甚至造成骨肉分离!

  2017年,华人家庭教子上演怎样的“悲欢离合”?一起来看。

  中外文化有差异 华人教子成被告

  纽约华人母亲吴女士,因6岁儿子逃学,一气之下用藤条打了他两下。儿子回校上课,被老师发现伤痕,老师向纽约儿童福利局举报,吴女士被控伤害儿童等八项刑事罪名,身负保护令,不得接近儿子,被迫搬出家中。

  事后,吴女士称十分后悔,望华裔新移民母亲以她为鉴,教育孩子时不要打孩子,应依靠沟通和说服教育孩子。

  新西兰华人丁先生夫妇也遇同类麻烦,他们万万没想到被自家孩子报警告了。大儿子向老师反映,自己被爸爸家暴,还撒谎说母亲家暴两个小儿子,因此丁先生夫妇被认定为危险人物,可能失去抚养权。

  意大利一位华人奶奶则被“热心”邻居送进警局。起因是其6岁小孙子调皮,老人动手打了孩子。邻居听到孩子的哭喊声报了警,警方赶到发现孩子鼻子流着血,脸上有伤,就以实施家暴为由将老人逮捕。

  类似事情屡见不鲜,在中国文化中看似合理的教子行为,在国外竟可能触犯法律。华人教子方式与国外社会如此格格不入吗?

  融入住在国 家长采取新型教育方式

  华人教子,不只打骂这一种方式。有些华人家长积极融入住在国,采用适合当地的教育方式,毫不含糊。

  英国华人朱俊华夫妇选择在家教授孩子。“在家上学”流行于英国很多家庭,父母自主安排子女教育,孩子不必去公立或私立学校。

  为何在家上学?原因竟是,为学中文。

  “女儿中文本来很好。上小学后英文在班里出类拔萃,但中文却退步很明显。”

(英国《华闻周刊》微信公众号)
(英国《华闻周刊》微信公众号)

  朱俊华介绍,女儿每天在家吟诵《弟子规》、《三字经》等中文经典,学习汉字。

  “周日她妈妈开班教华人小朋友学中文。女儿中文水平还不错,基本上是作为班长或者助教了。”

  朱俊华还给女儿放权,由她自己安排每天的学习顺序及学习时间。

  “孩子认真学习提前做完就可以多玩一会儿。没做好就会影响她自己的玩耍时间。一段时间后,孩子就明白这个道理了。”

图为雷雷和她的一双儿女。(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受访者提供)
图为雷雷和她的一双儿女。(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受访者提供)

  美国华人母亲雷雷也有一套“育儿经”。她的儿子是西点军校学生,6月获西点军校综合得分第一名;女儿读高中二年级,却已把大学二年级课程学完。

  雷雷常告诫孩子要有感恩的心。她本身是美国华人基金会创始人,而儿子也在2015年利用学校休假,要求到中国贫困地区,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实践中锻炼毅力。

华人义工在海滩捡垃圾。(美国《侨报》/夏嘉 摄)
华人义工在海滩捡垃圾。(美国《侨报》/夏嘉 摄)

  鼓励孩子参与公益,在美国华人家庭中非个别现象,华人带孩子做义工的身影随处可见。帮助装饰玫瑰花车,在海滩捡垃圾,都被纳入华人家长的选择,无形中对孩子形成教育。

  说起言传身教的力量,就不得不提获哈佛大学全额奖学金的华裔女孩李美玲所处的家庭。女孩表示从没刻意追求名校,获意外惊喜要感谢父母的开放式教育。

美国华裔李美玲拿哈佛全额奖学金。(美国《世界日报》/高梓原 摄)
美国华裔李美玲拿哈佛全额奖学金。(美国《世界日报》/高梓原 摄)

  李美玲平时与家人同在书房的三张书桌旁各自忙碌,“印象中,母亲做事十分专注,耳濡目染也学习到做事要有始有终,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

  最好的教育,在家里。

  方法可取与否 孩子的接受程度说明一切

  “华人船王”赵锡成曾说,让孩子长进,一定要得法,父母需要和孩子“契合”。

  今年,赵小兰当选美国交通部长,也让赵家的教子方式为人所津津乐道。其父赵锡成自认是中西合璧的父亲,他曾分享家庭教育原则之一,团体意识。

资料图:赵小兰和父亲赵锡成。<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发 陈钢 摄
资料图:赵小兰和父亲赵锡成。中新社发 陈钢 摄

  很简单,赵家女儿们除打扫自己房间,周末还帮助整理花园、草坪,检查和清理游泳池。就连家门前的柏油路面,都是五姐妹在父亲指挥下铺成。

  团体意识伴随赵小兰的成长,待她步入美国政坛后,她也助更多亚裔获得进入美国主流社会的机会。

  形式不用太复杂,孩子接受就好。

  比如对很小在国外生活的华二代来讲,认知自己的华裔身份,或许显得“高深莫测”。美国一位华人父亲用富有创意的方式,让孩子接受身份认同教育。

华人爸爸张先生与女儿(央视新闻视频截图)
华人爸爸张先生与女儿(央视新闻视频截图)

  女儿有天对父亲说,自己不想当中国人,还拿出她平时看的童话书问道,为什么自己没有金发碧眼,跟书里的主人公看起来不一样。

  正因为女儿的话,父亲萌生自己创造图画书的想法。他付诸行动,让亚洲面孔的姑娘在书中做主角。女儿看后没再提之前的问题,甚至还希望学中文。

书中主人公(央视新闻视频截图)
书中主人公(央视新闻视频截图)

  可见,在教子这件事上,方法尤为重要。家长发挥创意是一方面,重要的是,选择适合孩子的方式。合理教子,让“悲欢离合”都化作幸福圆满。

【责任编辑:丁海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