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好男不当兵?大马森美兰州华裔后备军仅有3人

2018年03月27日 14:54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凯里(前排右)和再拉尼(前排左)同为芙蓉亚沙路后备军营的指挥官,经常与团队一同进行集训。(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凯里(前排右)和再拉尼(前排左)同为芙蓉亚沙路后备军营的指挥官,经常与团队一同进行集训。(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中国侨网3月27日电 据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报道,马来西亚森美兰州有逾1500名后备军,但华裔后备军却仅有3人。近期,后备军希望招募华裔成员,为国家尽一份力量。

  在老一辈华裔的传统观念中,当兵是男儿的末路,特别是在80年代,不少人认为,当兵养不起自己,更养不起家人,虽然时代变迁,可是华裔当兵者仍在少数,甚至后备也无人问津。

  其实,后备军并非正式军人,而是利用假期、空闲时间进行训练及执行各项任务,而且也能够享有和军人的福利。

  后备军营指挥官再拉尼:保家卫国是军人责任

  森州芙蓉亚沙路后备军营指挥官再拉尼表示,当人们提起警察,就会联想到抓贼,提起消防员则会想到灭火,却常常无法第一时间说出军人的作用。

  他说,保家卫国是军人主要的目的,后备军的理念也是如此,后备军与军人同样,要掌握先进的防卫技术及专业知识,随时随地作好准备面对任何挑战。

  后备军营占地6亩仅有1500人

  再拉尼说:“森州后备军营占地约6亩,设有专业的训练设施,可容纳3000名后备军,但目前只有1500人,大部分为巫裔,印裔占约15%,当中有医生、专业人士和老师等,近年来,缺乏新鲜血液,令我感到非常可惜。”

  他指出,后备军数量不多,是每个州属面对的问题,特别是华裔后备军,华社向来对加入后备军的意愿不强,而森州情况更为严重,目前只有3名活跃的后备军,因此吸引华裔加入是较迫切的工作。虽然后备军是属于自愿性服务,但也能成为军人的团队,实际上有许多华裔不了解有后备军的存在,或不了解后备军的性质,导致参与率不高。

  集训一个月不可联系外界

  再拉尼说,想成为一名正式的后备军,必须通过一个月的集训,然而通过这项集训的考验,才是后备军的最大挑战,期间不得与外界联系,不能和家人见面,也没有手机,不少人一个星期就投降,一旦通过集训,往后经过培训,级别就能不断升级。

  他指出,志愿警卫团属于内政部,后备军则属国防部,也是受到皇家的认可,后备军强调军人纪律,加入后还可以学到军人知识,如枪械、射击、防术、森林求生等。

  他表示,青年及体育部长凯里也是有关军营的指挥官,他不时前来与团队一起集训,虽然营内有各族同胞,但大家就像伙伴一样,不存在种族歧视问题。

  再拉尼补充,后备军的准证每5年更新一次,由于是自愿性服务,军营不强迫每人参加每次的集训,但活跃度不高者,5年后准证将自动终止。

  福利已获改善

  再拉尼强调,后备军的福利已获得改善,每个周末前来训练的后备军,每小时可获得津贴,价格则视级别或职位而定。

  他说,加入后备军的基本条件包括必须是大马公民、年龄介于18至45岁,以及拥有大马教育文凭(SPM)。拥有军人证件后,可享有军人福利,而有关军营每年会挑出一些活跃的后备军,参加旅行团,以增加后备军的士气。后备军在加入前,需通过基本的身体检验,如心脏和血液等,而男女体重必须至少48公斤,集训内容包括操步、学习使用枪械、森林作战策略等。

后备军可以从受训中,领会枪械射击的技能。(马来西亚《星洲日报》图片)
后备军可以从受训中,领会枪械射击的技能。(马来西亚《星洲日报》图片)

  华裔中尉郑国强:集训锻炼体能并不难

  郑国强表示,自己本身是一名销售人员,成为后备军已超过20年,对军队有浓厚的兴趣,在透过朋友的介绍下,得知芙蓉有后备军营。

  他说,后备军的时间非常灵活,让我可以在工作之余,又能参与这个团体,不影响生活和工作,而加入后发现,所提供的集训并不难,是很好的经验。

  后备军除了提供体能锻炼,也会教导各方面的军人知识,了解军人的操作和技能,这些知识并非从一般渠道能够获得的,同时还能享有多项福利津贴。

  华裔上尉梁宝珍:体验团体生活有意义

  梁宝珍表示,自己是在1992年成为后备军,在大学时期,因为对军队有莫大的兴趣,而选择加入大学后备军(PALAPES),完成学业后,在1998年加入芙蓉后备军营,目前在军营内负责教导军人基本常识课程。

  他说,后备军不会占用太多时间,我本身的职业是教师,平日会到波德申工作,周末则到后备军营服务,如今,我的儿子也对后备军产生兴趣,毕业后自愿加入后备军,令我感到欣慰。

  后备军就如一个大家庭,在每次的集训中,体验团体生活,大家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参加后备军不仅知识广博,也扩大了交友圈子。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