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移民学生成绩好非因智商 研究:信读书助出人头地
中国侨网4月4日电 据澳大利亚《星岛日报》报道,研究发现,一些来自非英语背景的澳大利亚移民家庭的学生,学习成绩比英语背景的本地学生更好。研究指原因是他们期望通过教育提高社会地位。
研究由澳大利亚学者、Edith Cowan大学心理学高级讲师Justine Dandy进行,发表在学术研究网站“The Conversation”。
经合组织(OECD)去年就基础学术水平作调查,评估澳大利亚15岁学生的科学、阅读和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调查发现,来自中国、印度和菲律宾的学生的成绩普遍优于本地出生的学生。2016年澳大利亚学能测验(NAPLAN)中,母语非英语的学生的拼写、语法、写作和算术成绩普遍高于英语背景学生。
事实上,这种现象不是近年才出现,也不仅在澳大利亚出现。自80年代起,不少研究已在探讨这些问题:为何去到一个新国家、被认为需要适应环境的移民学生的成绩会比本地学生好?而且这种现象只出现在特定族裔的移民身上?

1966年,美国有研究认为亚裔美国学生的表现优于白人学生是因为智商较高。之后类似的研究类似的结果逐渐刻画了这种对少数族裔学生的刻板印象。但这答案被后来的美国和澳大利亚学者推翻。前者审阅前人的智商测试,后者则对成绩优秀的华裔和越裔澳大利亚学生进行测试,发现他们的智商与白人学生并无差别。
也有人认为亚裔学生比较勤奋,但Justine Dandy否认这个解释,而将好成绩归功于他们职业上和学术上的志愿。他的研究发现,亚裔学生的对未来接受的教育、社会地位和收入等人生目标普遍高于白人学生。
研究发现,亚裔学生的人生目标很大程度上受父母影响。“优秀的学术成绩”是移民群体共同的追求,他们希望获得在祖国无法获得的机会和社会地位,而教育则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最佳方式,因为教育是一个基本上只看成就、不看种族、不存偏见的系统。
但为何来自中国、印度和菲律宾的学生成绩特别好?原因有二。一是比起英裔、新西兰裔移民,他们的外貌与本地人差别较大,不属于主流的白人群体。二是他们的历史文化有通过教育向社会上层流动的传统,连教师也因此会更积极地帮助学生提高成绩。
研究指,这不代表本地家庭不重视教育,只是他们没有把教育放在优先位置。受访的白人父母普遍认为过高期望会对儿童和青年造成精神压力,因此让他们随心所欲地就业,而非鼓励他们考取好成绩、选择地位高的职业。
Justine Dandy认为,不像移民群体那样有共同的障碍,也不像土著群体那样教育程度仍落后,主流的白人群体可以自由选择,似乎反而成为一种“特权”。(子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