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找族谱访亲戚 海外华侨华人掀起“寻根”热

2018年04月16日 19:04   来源:国际在线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邓世轩的祖籍地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受访者供图)
邓世轩的祖籍地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受访者供图)

  原标题:海外华侨华人掀起“寻根”热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王高飞):无论身在何地何处,“黄色的脸、黑色的眼”是海内外所有华侨华人共同的标志和身份。尽管有着同样的血脉、同样的面容,但是很多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近些年华侨华人“寻根”的愿望日益增强。内心深处那份割舍不断的血脉亲情,让一些华侨华人的后代踏上了“寻根”之旅。

  想知道自己“从何而来”

  来自马来西亚的华人留学生邓世轩,现在在北京大学留学,他说自己就是海外“寻根”华人中的一员。接受记者采访时,邓世轩打开话匣子说:“我爷爷那一辈在民国时期为躲避战乱,从中国来到马来西亚。爷爷在我爸爸12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奶奶在我8岁时也过世了,有几个姑姑在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曾经一度回到中国,我曾听她们提起以前在祖籍地生活的故事。我那几位姑姑和在广东的亲戚在50年代还有书信往来,后来就失去了联系。”

  邓世轩告诉记者,家人聚在一起的时候,偶尔会说起往事,这让他充满兴趣和好奇。但萌生要去“寻根”的念头,则是因为初二时的一堂历史课。“老师让我们做家谱的报告,要求在其中写祖籍,那个时候我才第一次记住我的祖籍地在哪里,在那之前只知道自己是客家人。”

  邓世轩说,每次听家里人说要“寻根”,但都因为工作繁忙而作罢。之后邓世轩来到中国读书,试着开始“寻根”。“我曾在一些QQ群和微信群询问过,但都没有结果。最后从其中一个姑姑那儿问到祖籍地址。其实当时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意外的是,我在北大寄出信件不到3天,就接到广东蕉岭的电话,来电者问我找谁,然后托他把信交给我们家熟悉的一个远亲。”就这样,邓世轩和自己在中国的亲戚建立了联系。

  邓世轩告诉记者,祖籍地址是“老屋”的地址。以前客家人在广东都是一个家族几十个家庭居住在“围龙屋”,今天老屋已经没人住了,所以信件被送到当地的居委会。“接电话的时候,我听不大明白客家话,那个居委会的老者听不懂普通话,最终在他女儿的翻译下才联系上。后来我的远亲收到信后亲自打电话给我,然后我们就互加了微信。”

由左向右依次是:邓世轩堂叔(叔婆的孩子)、叔婆(爷爷的堂弟)、堂哥(爷爷哥哥的孙子)、邓世轩(受访者供图)
由左向右依次是:邓世轩堂叔(叔婆的孩子)、叔婆(爷爷的堂弟)、堂哥(爷爷哥哥的孙子)、邓世轩(受访者供图)

  邓世轩说,初次和远亲联系时,“因为我爷爷那一辈有三个(人)下南洋,只剩下一个家庭留在中国,我们也不太熟。联系上的是我爷爷堂弟的孩子,也就是我的叔叔。”

  家乡老屋后院,邓世轩姑姑说,小时候常在这棵树下玩耍。(受访者供图)
家乡老屋后院,邓世轩姑姑说,小时候常在这棵树下玩耍。(受访者供图)

  邓世轩感慨道,“我的‘寻根’过程其实挺顺利的,没想到信寄出去三天就收到回复。一般我们那里都是会馆负责,比如嘉应会馆、金门会馆、厦门会馆,他们会在马来西亚组织‘寻根队’,然后和当地政府及社团合作。”

  拿着叔公的照片回乡寻族谱

  同样来自马来西亚的蔡锦兰却经历了一番波折,才和在中国的亲戚取得联系。

  面对记者,她讲述了祖辈的故事。“从清朝末年大概是1900年开始,我爷爷的爷爷南下来到马来西亚,我算是第六代华人了,家人从来没有讲起父辈的故事,我爸那代人也没有从他父亲那里了解多少。据我爸说,当时爷爷经常在矿场工作,回到家也很少跟孩子们沟通。产生寻根的想法是我前年大学时做的一个国家级大学生研究项目‘关于马来西亚华文新闻媒体和华人文化认同问题研究’而开始有的。”

 马来西亚河婆同乡会会馆的旧会刊上刊载了蔡锦兰叔公的照片及简介。(受访者供图)
马来西亚河婆同乡会会馆的旧会刊上刊载了蔡锦兰叔公的照片及简介。(受访者供图)

  2016年,蔡锦兰在马来西亚河婆同乡会会馆的一本刊发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旧会刊上,看到有亲人的介绍,上面写有祖籍地地址,蔡锦兰便于2017年7月开启了寻根之旅。

  蔡锦兰说,“寻根”之旅一开始不太顺利,“因为亲戚们怀疑我可能是骗子”。2017年7月,蔡锦兰出发到广东省揭西县龙潭镇的灰寨墩寻亲。“广东的大巴把我放在高速路上,我在路上拦到前往祖籍地的小巴,车上的人让我在当地网站发贴,随后当地人很快和我取得联系。他们知道有‘番客’回来了。”

蔡锦兰和在中国的亲人合影,右一为蔡锦兰,右三为蔡锦兰叔公(爷爷的堂弟)(受访者供图)
蔡锦兰和在中国的亲人合影,右一为蔡锦兰,右三为蔡锦兰叔公(爷爷的堂弟)(受访者供图)

  “之后顺利联系上公会族谱的主编,第二天到祠堂去找族谱。祠堂有一些老人在聊天,那些老人还记得叔公建过的桥,我亲戚就住在桥的附近,就让人骑摩托车带我去找,费劲解释我是谁,然后给他们看我手中旧会刊上的叔公简介,让我爸妈再给我多发些爷爷的老照片给他们看,还好我懂一些客家话,否则会更困难。”

  找到了自己在中国的根,蔡锦兰觉得是一件幸运的事,她说:“幸好找到了,揭开了历史的面纱,也了解到祖辈们为了后代付出的辛劳和牺牲。通过族谱,知道我们的根源在哪儿,从哪里来。”

  “寻根”有助于华侨华人传承传统

  现居美国休斯敦的华人律师陈文说,美国有很多网站可以帮助人们寻找自己的家谱,追踪家谱甚至根据可以通过DNA寻找亲人。

  陈文说,很多华侨华人因为久居海外,入乡随俗,说的是别人的语言,过的是别人的节日,渐渐忘却了作为华人曾有的文化和习俗,“寻根”这种方式能够让华侨华人了解自己的过去,明白自己从哪里来,进而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

【责任编辑:王嘉怡】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