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中国名校欧洲开分号 “出海”虽热仍需三思而行

2018年04月21日 08:26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牛津校区实景。(欧洲时报网)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牛津校区实景。(欧洲时报网)

  中国侨网4月21日电 据欧洲时报网报道,最近一个月里,中国国内两所顶尖大学纷纷走出国门、登陆欧洲,引领了一波针对中国高校海外办学的舆论潮。

  当地时间4月17日下午,清华大学米兰艺术设计学院及中意设计创新基地在意大利米兰举行挂牌仪式。这是清华大学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清华大学在欧洲设立的首个教育科研基地。

  而就在前不久的4月初,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海外庆典暨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英国校区启动仪式在英国牛津郡举行。该校区是北京大学的首个海外校区,也是中国高等学府第一次以独资、独立经营、独立管理的形式走出国门开办的海外校区。

  北大清华两所中国国内顶尖学府相继在欧洲开“分号”,这让外界普遍看到,随着当下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跃升,以及教育国家化的大趋势,中国高等教育机构正逐渐把视野投向更为广阔的全球疆域。

  从留学到开分校区 中国教育加快步伐“走出去”

  但凡提及中欧教育合作,留学目前是最早期、最普遍、最持久的一种方式。中国已经连续多年“承包”了世界留学第一大国的名号。

  据中国人社部数据显示,2017年度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60.84万人,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48.09万人,创历史新高。大量的留学生赴欧洲求学,为当下正在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提供了巨大的人才力量。

  合作办学也是中欧在教育领域的诸多尝试之一。在今年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表示,中外合作办学的方针历来是“请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学习借鉴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扎根中国大地,办中国特色的教育。目前,经中国教育部批准,中国和一些国家已经合作创办2600多个办学机构和项目,其中1324所是本科以上学历层次。

  人员层面的交流势必会带动东西方对各自教育模式的思考。2015年,英国BBC播出了有关中式教育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引起了英国社会对于中式教育模式的思考。随后,2017年,英国将全套引进中国《真正上海数学》的学生用书、教师用书和练习册的消息再度引发热议。而在这些热点事件的背后,是欧洲国家对于中国教育模式的逐渐认可。

  此次,北京大学办牛津校区的消息也引来了英国广播公司(BBC)、《卫报》、《泰晤士报》等英国主流媒体高度关注。《纽约时报》、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媒体均给予关注和报道。

  《卫报》称,北京大学是中国顶尖大学之一,北大这一举动显示了中国正在加强和提升顶尖大学在全球的地位;《泰晤士报》则以《北大在牛津建立了一个竞争对手》为标题,意指同城的牛津大学商学院正迎来一位竞争对手。

  中国高校因何“出海”渐热?

  其实,自20世纪70年代起,中国教育就以开始探境外办学的探索。截至2016年3月,中国高校境外办学机构已达5个,办学项目数量已达98个,分布在14个国家和地区;另有474所孔子学院以及孔子课堂;中国已有35所高校赴境外开展办学活动。

  除了最近的北大、清华,2016年,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便迎来了首批新生;2014年,同济大学在意大利弗洛伦萨设立初期以暑期课程、短学期、短期培训为主的海外校区;2011年,由苏州大学投资创办并控股的老挝苏州大学成立,举办全日制本科和研究生(硕士和博士)教育。

  可以看到,中国高等学府近年来对于开辟“海外分校”的热情愈高,主要因为中国境外办学步入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期。

  《光明日报》分析称,一方面中国国力提升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为各类院校创造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同时经济、科研、人才积淀也有了足够的支撑。

  另一方面,中国高校经历多年发展,自身教育实力、教育质量也逐渐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这是高校“走出去”办学的重要基础。

  中国高校“出海”虽热仍需三思而行

  当然,即使机遇尚在,中国教育机构“出海”仍面临诸多掣肘。中国高校境外办学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还存在汉语教学方面投入过多的精力、海外分校定位不够明确、高财务风险和教育质量保障缺乏等问题。

  此外,中国高等学校境外办学存在着规模不大、学科和专业相对单一等问题,除中医药和针灸、汉语言文化、武术及体育等一些传统学科和专业独具优势、为他国无法替代外,大多数学科和专业并未达到国际最高水平。

  人民网援引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的观点认为,对学校来说,国际化教育缺乏经验,若照搬现有教学和管理体制或将面临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对政府而言,境外留学生的认定、签证及学籍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研究和解决。

  其次,管理队伍和师资力量是中国高校“出海”要解决的关键因素。

  最后是资金层面。中国高校“走出去”尤其是走入西方发达国家,当地政府不一定会给予优惠及支持。因此,如果采用独资经营、独立管理的境外办学模式,筹集资金是关键要素之一。

  专家指出,中国高等教育“走出去”仍要保持理性态度。中国高校走出国门、设立海外校区,不能仅停留在“海外”概念上,为了“出海”而“出海”,而是要在深入分析研究海外办学运作模式与管理机制的基础上,结合本学校、本学科发展实际量力而行,真正在提升对国际学生的吸引力、促进中国内地大学更好办学、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上下功夫、做文章。

【责任编辑:罗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