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切身体会不同 旅秘学者吴剑谈中秘两国文化异同

2018年05月07日 09:56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5月7日电 据秘鲁《公言报》报道,秘鲁著名华裔学者吴剑博士日前接受采访时,从专业的角度解析中国与秘鲁两国文化之间的异同,并通过他的亲身体会对两国文化方面的感受和评价。

  华裔学者吴剑从理论上分析了中国与秘鲁间的文化差异性,并引用了荷兰著名心理学家霍夫斯泰德的理论框架。在20世纪60年代到1970年代,霍夫斯泰德率领他的团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文化差异指数调查,用20种语言对40个国家的各阶层人士,进行了十多万个问卷调查,其成果总结在《文化的结局》一书中。

  霍夫斯泰德提出了文化价值维度理论,从四个角度比较各个文化之间的差异,而且用指数来体现其中的差异大小:

  从权力距离指数(PDI)可以看出,在家庭、公司、社区等组织机构中地位较低的成员对于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接受程度。在这个维度上,中秘之间有所差异,即秘鲁社会对上级、领导、家长、年长者的权威服从性,略低于中国社会,但高于美国社会。

  从个人主义指数(IDV)是与集体主义相对,指个人融入集体的程度。在这个维度上,中秘之间的差异很小,即中国和秘鲁两国社会对家庭、亲戚、朋友的重视程度十分相近,而且远远大于美国。秘鲁人和中国人在传统上,一样喜欢扎堆、好热闹,不喜欢出风头。

  从男性主义指数(MAS)可看出社会中男性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程度。在这个维度上,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中国人的大男子主义程度,要高于秘鲁人。

  从不确定性规避指数(UAI)显示出社会能在多大程度上容忍不确定性。这个维度也反映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比如是否遵守时间、是否遵守规则、是否具有冒险精神、在多大程度上尊重传统、趋于守旧等等。在这方面,从图表上可以看出,秘鲁人对不确定性的容忍,要大大高于中国人,甚至超过美国人。秘鲁人普遍为人诟病的的不遵守时间、不遵守规则等等生活细节,都可以说上这个文化维度的体现。

  20世纪九十年代,霍夫斯泰德为他的文化维度理论增加了一个维度——长期导向维度,2010年又增加了第六个维度——放任与约束维度。

  值得一提的是“长期导向”维度(LTO),这个维度直接产生于对东西方文化比较的研究,最初名为“儒家动力”(Confucian dynamism),指社会对未来的重视程度,即在多大程度上一个文化下的人们具有未来眼光,愿意为未来、为子孙做出眼下的牺牲。从这个维度上观察,中秘文化之间显然存在相当大的差别。比如说,秘鲁人虽然没有“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米明日愁”的俗话,但对这个原则的实践,则大大超过中国人。

  吴剑说,仔细比较你会发现,中秘文化之间的共同之处其实相当多,比较美国或一些欧洲国家,甚至比其他一些拉美国家要多。所以我们在比较文化异同时,不但要注意其差异的地方,也同样要重视其相同、相通的地方。

  吴剑表示,在秘鲁生活有一些极端的例子需要特别注意。秘鲁土著或是来自比较封闭的地区,比如山区、雨林等的,这些人可以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暴力的极端,这与当地文化的封闭性和受教育程度低有很大关系,它没有一个中间的变通或者缓和手段,虽然在秘鲁这不占多数,但是也是为数不少。他强调,特别是新移民对这方面要特别注意,有时候一个表面上看卑恭温顺、人畜无伤的人,怎么会突然变成杀人越货的恶人,这种类似的恶性事件也发生过多起。

  谈到如何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生活,吴剑说,他最深的感觉就是要有一个开放,包容的态度。从小的说,个人的格局大小、品味高低,从大的说,体现中华文化的强大,不在于如何强势、如何咄咄逼人,而在于学会包容、海纳百川,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老话说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甚至应该“己所欲也不强施于人”,学会共处,和而不同。也就是说,不要见到与你不一样的就是那个“好”与“不好”,匆忙做出价值判断或曰道德判断。应该看到的是“不一样”,去接受这个“不一样”。

  吴剑调侃说,我们中国人往往习惯把中国人以外的人的统称“老外”,这实际上也与过去中国的封闭文化有关。就像秘鲁人把亚洲黄种人统称为“中国人”,也像十七八世纪时,西班牙人把黑人统称为“埃塞俄比亚人”一样,根底里都是出于知识、眼光、格局的局限。也正如当年鲁迅作品所讽刺的,城里人把乡里的条凳叫做凳子,城里人把葱切得这么细,我们乡下都是大段。按这个逻辑,就生发出“老外都这样”,如果再往广处深处发展,就容易变成“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那样荒唐好笑的结论了。

  吴剑说,来到异国应该有一个三“受”的过程,第一个阶段是要“忍受”。来到异国它乡什么都不一样,吃饭不给我筷子我怎么吃;还要把饭菜从公盘中再放入自己的盘中,饭菜混在盘子里怎么吃。第二个阶段是要“接受”。比如吃饭可以用刀叉,比如在Madam Tusan秘鲁人开的中餐馆,在这里就是用刀叉吃中餐,而且用的是盘子不是碗,这就是文化的融合和接受。第三阶段就是“享受”,就是要学会享受不同,接着拿吃饭这件大事打比方,慢慢地,你会发现,除了中餐的美食,秘鲁的鱼生、阿根廷的烤肉、意大利的意面等等,都是可以大快朵颐的。

  吴剑强调,在全球化的今天,重要的是具有开放、包容的心态,学会接受不同,享受不同,和而不同,而且能够“不同而和”。虽有不同,不应妨碍和谐共处、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孟可心)

【责任编辑:刘郁菁】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