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探访华人在大马砂拉越历史足迹:刘直与广惠肇公会

2018年05月07日 15:19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1994年,广惠肇公会配合140周年庆,迁入今日之会所。(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1994年,广惠肇公会配合140周年庆,迁入今日之会所。(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中国侨网5月7日电 马来西亚《星洲日报》7日发布文章,追溯历史上华人在马来西亚砂拉越的发展情况,讲述砂拉越最早的华人会馆广惠肇会馆,以及相关人物刘直的故事。

  文章摘编如下:

  华人在砂拉越的身影,就考古的发现来说,最早可以推测到中国唐宋时期,在砂拉越河灌入南中国海冲击而成的三角洲地区——山都望(Santubong),曾经有个华人聚居的繁华商港。这个商港在元朝时期没落,到了明朝时期则时有郑和船员在沿海活动并与当地人通婚的说法。再以古晋大伯公庙为例,建庙年份至今仍是谜,有说可以推算到1800年前后,如果属实,那华人在砂拉越也肯定早于这个年份。

  然而这些都是“身影”,模糊不清,考证工作甚为艰难。

  比较清楚的英文记录,也得到官方认可的,是广东人刘直与其同乡在1830年(清道光10年)从广东乘搭帆船抵达成邦江(后来的砂拉越第二省,今斯里阿曼),而后再迁居至古晋砂督地区,以种菜和蓄养牲畜为生。

  及至1841年,詹姆士布洛克在古晋建立政权,雇用刘直为其随身侍从,两者因而结缘。刘直的其他同乡,据说则继续务农。

  砂拉越最早的华人会馆

  从1840年到1850年代,是清政权陷入动荡的时代,先有鸦片战争,后有太平天国,广东都遭祸连,迫使很多广东人避走南洋。其中,广州、惠州、肇庆人经常结伴同行,互相照应。想是由于南来同乡人数迅速增加,为安顿同乡和襄理病逝同乡的后事,刘直和刘烈(另也写“刘力”,有一说是刘直之兄弟,曾经创办广瑞生宝号)等先贤就发起筹组广惠肇三属之会馆,并在1853年12月开始运作,是为砂拉越最早的华人会馆。与其他籍贯华人早年结社建馆同一做法的是,有关会馆内供奉广府人最普遍的民间信仰——关圣帝像,因此老广府皆将会馆称为“关帝庙”,所知地点在亚答街。

  数年后,即1857年,华工事件爆发,石隆门(帽山)华工与拉者詹姆士爆发惨烈战争,导致帽山被灭镇,血流成河。在这场战事里,古晋华人是如何反应,我们所知资料很有限,唯相信是人人自保。其时在拉者身边的刘直,有一说他参与对抗华工的战役,然似乎未见具体记载。按照史学家朱敏华先生访问已故邝卓卿先生的口述记录《早期古晋广府人掌故》一文,老人家听闻“刘直、刘力是两兄弟。据说当石隆门客家人作反时,刘直曾经背着拉者王走难躲在椰山避难”。但是,邝老又说“他(刘直)在客家人作反时伤了一只手不能工作”。可见故老相传,说法不一。

  无论如何,刘直看来始终和拉者维持着不错的关系,而且也开设本身的公司宝号。有一本同样由朱敏华先生编辑的《砂拉越历史文件集》里,就收录了拉者政府于1866年发给刘直的地契影印本,上有刘直署名以及其“聚隆直记”宝号的盖章,地段坐落于古晋中国街。

  我也曾经在之前为文分析,推测古晋“中国街”一名或也与刘直有关。(请参考2017年4月30日古晋笔记《从中国街到大井巷的百年足迹》)广东地区在史上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出了最多革命志士,比如清初出现的天地会、清末出现的以孙中山和海外华人革命志士组织的同盟会等,广东人都扮演重要的角色。作为粤籍人士在砂拉越的老牌会馆,古晋广惠肇人士也倾向于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曾经在1909年配合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的前身)的要求,安排孙氏身边的大将汪精卫到古晋演讲,并成立“启明社”作为革命的后援组织。后来,在拉者政府的施压下,启明社在1913年被撤销注册。

  创办学校 成立瑞狮队

  1914年,拉者政府推出新的社团注册法令,广惠肇会馆以“南洋砂拉越广惠肇会馆”的名义注册为社团。

  会馆设在亚答街门牌12号,相传这店屋是第二任拉者在1873年赐赠的。会馆除了作为聚会、办公和活动用途,也创办私塾。到了1917年,由于原空间不敷应用,会馆加盖一层成为三层楼的大厦,也就是今天所见。隔年,广惠肇会馆将私塾提升为现代学校,于是有了益群学校。二战以后的1946年,益群学校响应古晋华校统筹统办的概念,纳入古晋中华学校。也在那一年,该会更名为“广惠肇公会”,总理之职位则易名主席,向政府重新注册。

  值得一提的是,配合该会100周年庆,广惠肇公会在1953年创办瑞狮队。在很长一段时期,广惠肇的瑞狮和武术表演名震江湖,备受好评。我向该会的相关负责人请教,有关瑞狮与武术的根基系出佛山,乃广府正统血缘。这个部分,值得再加研究。

  和古晋其他许多社团的情况类似的是,许多有关19世纪广惠肇的老记录极为有限,比如刘直其人的生平轶事仅寥寥数笔,诚属可惜。我想原因有三,其一是1884年的古晋大火灾造成大批史料损毁;其二是日据时期许多资料再遭人为破坏;其三是会馆在搬迁时可能导致不少资料散落。(蔡羽)

【责任编辑:梁异】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