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中国领养儿在美国:聪明懂事 改变领养父母身份认同

2018年05月18日 15:18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跟随养父母到中国驻洛杉矶总领馆做客的中国领养儿童小姐妹。(美国《侨报》/邱晨 摄)
    跟随养父母到中国驻洛杉矶总领馆做客的中国领养儿童小姐妹。(美国《侨报》/邱晨 摄)

  中国侨网5月18日电 据美国《侨报》报道,目前,在美国有超过8万名来自于中国的领养儿童,在这些领养儿童中,残疾儿童占相当比例,他们到美国后,许多人的疾病得到了有效治疗,大部分人适应了美国的生活。他们的领养父母夸这些中国领养儿童聪明、懂事,“成绩都是A”。有些领养儿童甚至还改变了他们领养父母的身份认同。

  优秀华人学生感恩单亲养母的培育

  今年20岁的中国领养儿Sara Nemiro是晨光基金会2018年加州各高校12名获得奖助学金的学生中,唯一一位没有中文名字的华裔学生。她6个月时,养母Jill Nemiro将她从广东江门接到了美国,约3年后,Sara又随母亲返回中国领养了妹妹Rachel Nemiro。Sara曾想过与亲生父母取得联系,可苦于没有任何线索。

  目前在波莫纳加州州立工艺大学做心理学教授的养母Jill说,领养这对姐妹,让人最开心的是,能够成为她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能够看着她们渐渐绽放生命之花。Jill表示也很希望联系到Sara的亲生父母,可是从未找到过有关他们的任何信息。

  Jill是单亲妈妈,一人领养两个孩子,又要兼顾自己的事业,压力自然很大。原在好莱坞影业工作的Jill为了能领养孩子,放弃了原来的工作,转而去读心理学博士,毕业后便在州大任教。她说,当年在影视业工作收入颇丰,可工作强度大,无法保证照顾孩子的时间,为此她只能在事业上转换了轨道。

  Jill虔诚地相信,她在生命中能有两个中国女孩相伴全是上天的安排:在去广东将Sara接回美国之前,她们母女已在梦中相见过了。回来后不久,Jill便顺利取得了学位,并在波莫纳工艺大学找到了教职。为了能够给女儿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她在南帕沙迪纳市购买了房子。

  Sara现在是一名洛杉矶加大音乐表演专业的优秀学生,主修小提琴。她很感恩母亲Jill对她与妹妹Rachel的培养与投入。她表示,自从她3岁那年去中国同母亲一起把妹妹带回家后,就再也没有机会回过中国。在成长过程中,她也曾想到过自己的亲生父母,可她几乎没有有关他们的信息,也无从追寻他们。

  想到亲生父母只是一瞬间

  伊琳娜·奥尔森(Eleina Olson)9个月大时被养父母从安徽领养到了美国。两三年前伊琳娜随养父母到安徽安庆寻找她被遗弃的地方。根据当地警方的报告,伊琳娜与养父母一起找到了她被遗弃的那个台阶。

  2004年的一天,奥尔森先生(Albert Olson)与其华裔太太把伊琳娜抱回了家,无微不至地照看他们唯一的女儿。奥尔森先生说,女儿的到来让家里发生了不小的变化,首先是亲情,当然孩子很可爱,但在抚育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困难与挑战。

  伊琳娜上小学二年级时,小学生的一个作业即是画出一幅家谱图。当时伊琳娜第一次发现她与母亲的身体特征更接近,而与其父亲家族的人,似乎没有什么相像的地方,她开始感到沮丧。

  当她10岁左右时,伊琳娜曾想与其亲生父母接触,找到他们,与他们互动。可两年之后,当她与养父母到中国寻根,特别是找到了她被遗弃的台阶后,她原想要找到亲生父母的想法就逐渐消失了。伊琳娜说:“曾想过自己的亲生父母,但时间很短,现在一切都过去了,不会再想他们了。”

  伊琳娜在与养父母找到她被遗弃的台阶时,她的感觉有些复杂:既未感到高兴,也未觉得悲伤。

  为了迎接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奥尔森夫妇把伊琳娜从中国抱回来后就加入了南加州中国领养儿童协会,每年这些中国领养儿童家庭会聚会两三次,而这些家庭中的中国领养儿自幼时起就意识到了自己的身世。

  领养儿童父母学习做华裔

  霍夫曼夫妇(Linda and Eric Hoffman)从中国领养了4个女孩,大的十三四岁,小的七八岁。为了照顾4个女儿,琳达·霍夫曼在家做全职母亲。琳达谈起她的4个宝贝女儿便滔滔不绝。

  从上高中时起,琳达就开始接触中国文化及历史,她逐渐喜欢上了中国文化以及历史传统。她与夫婿结婚前便商定,他们自己不生孩子,而是去中国领养小孩。他们先后从甘肃与广东领养了4个女儿。

  现在琳达的女儿们不仅要在学校学习文化知识,还要在私人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中文。在家里,霍夫曼夫妇带着孩子们庆祝所有的中国节日,他们最喜欢的节日当然是中国的农历新年。霍夫曼的4个女儿能说出他们自己以及父母的属相,她们说,新年来临时,收取红包是最让她们兴奋的一件事。

  在女儿们年龄稍小时,她们会注意到自己与父母身体及肤色的不同。“我会引导她们,告诉她们说,她们的生身父母曾做出过很艰难的抉择。”琳达说,她要让孩子们知道,她们的生身父母离开她们是迫不得已的,而且她们在身份认同方面的问题并不会伤及他们现在的父母。

  “我告诉她们,她们的头发、眼睛是黑色的,这是无法改变的,她们应以此而感到自豪。”琳达说,“孩子们是华裔美国人,作为她们的家长,我们认为我们现在也是华裔。”她说:“我们整个家庭都是华裔,当然我与夫婿并非生来就是华裔。”

  琳达说,中国文化的精神是能够超越肤色、发色的及原出生地的。“只要你展开双臂拥抱这一文化精神,它即会留在你的身体内,让你充满活力。”(邱晨)

【责任编辑:梁异】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