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马来西亚首座华人博物馆:筹备7年,修成正果

2018年07月24日 14:59   来源:华舆客户端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博物馆是综合收藏、展览、研究、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场所,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传统的博物馆往往予人索然无味的感觉。有鉴于此,许多博物馆不断创新,突破人们的想像和认知,以真实有趣的手法叙述历史。

  于今年5月落成的马来西亚华人博物馆,就是一个例子。

华人博物馆所在地——华总大厦。(如无特殊说明,本文图片均来自华舆 揭荟颐/摄)
华人博物馆所在地——华总大厦。(如无特殊说明,本文图片均来自华舆 揭荟颐/摄)

  华人博物馆是一间结合传统展示与现代科技的民办博物馆,也是马来西亚首家全面展示华人历史与发展现状的博物馆。从2011年馆主席吴德芳倡议、筹建以来,历经7年才得以建成,位于雪兰莪州史里肯邦安(Seri Kembangan)的华总大厦二楼。

  博物馆面积超过1200平方米,现设有16个展区,藏品近千件。展区依据华人移民历史的时间轴而设,游客能直观地把握华人从移民南迁、落地生根到参与独立建国的历史过程。

  见到博物馆执行主任林家豪时,他正在售票区,与工作人员小声交流着。

  实景重塑

  林家豪向捕舆者介绍,华人博物馆最大的特点,是通过传统展示与现代高科技结合,以“实景重塑”的方式,让参观者身历其境,真实感受历史时代带来的冲击。

  这是马来西亚首家使用扩增实境(AR)科技的博物馆。参观者只需使用手机下载指定应用程序,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扫描特定图像,早期的影像就会呈现出来。此外,参观者也可以直接通过手机,跟跨时代的历史人物合照。

参观者只需使用手机下载指定应用程序,在参观过程中扫描特定图像,早期的影像就会呈现出来。
参观者只需使用手机下载指定应用程序,在参观过程中扫描特定图像,早期的影像就会呈现出来。

  “什么是实景重塑?比方说,我们在《出使南洋,华人南迁》展区做了船舱的设计,感觉就像跟着我们的祖先坐上船一样,随郑和下西洋,来到东南亚这片土地。再比如,要展现华人下南洋,我们就做了一个码头的情景,因为很多华人祖先从码头登陆,最初的工作也是在码头。”林家豪介绍,实景重塑还包括苦力的住所、娱乐消遣的场所、南洋咖啡店,以及早期华人新村的房子,让参观者直接感受到那个年代留下来的味道。”

  博物馆的实景重塑由学术团队和设计团队无数次的相互讨论与磨合打造而成,参观展区时,游客能得到视觉、听觉和触觉三个方面的冲击。

  “当人靠近的时候,灯光与声效会呈现出来,这种效果比较生动。”林家豪介绍,在采集声音的过程中,团队找了许多纪录片来挑选合适的音效。他们甚至在凌晨时分,到橡胶园里采集割橡胶的声音。

橡胶在19世纪末被引入马来西亚,华人首先尝试大量种植与收割,继而迅速得到全国各地响应,让马来西亚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橡胶出口国。
橡胶在19世纪末被引入马来西亚,华人首先尝试大量种植与收割,继而迅速得到全国各地响应,让马来西亚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橡胶出口国。

  镇馆之宝

  据文献记载,在唐宋时期(公元7-13世纪),已有华商来南洋居住。19世纪下半叶,英国殖民势力扩散到马来西亚,由于掠夺锡矿、橡胶等资源需要劳动力,大量华人劳工被引入。时至今日,马来西亚华人超过700万,占总人口近四分之一,是马来族之外的第二大族群。

  在筹建华人博物馆的过程中,许多华人都踊跃捐赠文物。其中,最珍贵的是两张纸币——1959年发行的一元纸币和1961年发行的十元纸币。虽然它们的发行年代并不久远,但背后历史意义重大,被视为“镇馆之宝”。

  “马来西亚独立(1957年)初期,纸币一直由英国人签字发行,直到1959年,才有华人出任要职。馆藏的一元纸币和十元纸币,分别由华人财政部长敦李孝式、敦陈修信签字发行。所以说,华人在大马建国和发展中,对经济的贡献非常大。”

  在马来西亚,“敦”是国家元首授予本国有功人士最高等级的封衔。

  此外,有别于其他民办博物馆,面对“华人械斗事件”、“黄赌毒”等历史上的阴暗面,华人博物馆也都选择真实地呈现。林家豪认为,博物馆的职能是要完整恢复当时的社会面貌,而不只是歌功颂德,“我们会把正面信息带进来,也会把当时社会真实存在的一些阴暗面展示出来。”

  观众点赞

  今年5月开馆至今,华人博物馆吸引了许多慕名而来的参观者。

 参观者,当地高校讲师李绍伦。(图片来自华舆 视频截图)
参观者,当地高校讲师李绍伦。(图片来自华舆 视频截图)

  当地高校讲师李绍伦认为华人博物馆做得非常好:史料充足,能让华人更加了解祖先如何落地生根,以及他们经历过的艰难、贫穷和战争。“那时候,活下来是基本需要,我们的祖先历经千辛万苦,才让未来的一代有舒适的生活。

参观者,在当地中学就读的学生李万诚。(图片来自华舆 视频截图)
参观者,在当地中学就读的学生李万诚。(图片来自华舆 视频截图)

  仍在念中学的李万诚之前不了解华人历史,但参观过后,对日本侵略马来西亚的历史印象深刻。“抗日展区布置得特别有艺术感,场景展示跟当时一模一样,能感受到华人的辛苦和他们的想法。”

 参观者,厦门大学学生张露丹。(图片来自华舆 视频截图)
参观者,厦门大学学生张露丹。(图片来自华舆 视频截图)

  来自中国的游客张露丹,目前在厦门大学念书,她对《把根留住,维护华教》展区的印象深刻。“看到黑板上的《千字文》,因为自己从小在中国,受到的教育也是这个——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觉得中国文化在马来西亚的影响很深。

  因为人手不够,林家豪目前承担一部分“导游”工作。他曾目睹,一些孩子刚开始不太愿意参与,结果进入博物馆后最终不舍得离去。又经常见到一家大小来参观,幼小的孙子们听着年长的爷爷奶奶述说他们当年的故事……林家豪感慨,那场景无比动人。

  尽管经费困难,但华人博物馆目前仍在进行改进工作,预计下半年将正式开幕。届时,馆内将可以无线上网,AR区将增加至30个,应用程序的语音导览也会增设三种语言。林家豪表示,碍于空间有限,华人博物馆的展品无法一一展示,所以未来会扩展空间,也会增设临时展区。

  对话林家豪:希望博物馆是提高公民意识的突破口

  Q=华舆

  A=林家豪

  林家豪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汉语地道。

  在他看来,马来西亚是个公民意识薄弱的国家,自建国以来缺乏全民共同价值观,国人对公民身份的认知极低。许多人往往一笑置之,不做深究,然而在中国的留学经历,让林家豪逐渐深入思考。他希望通过学到的专业知识,并以博物馆作为突破口,延续一个公民的使命。

马来西亚华人博物馆执行主任林家豪。
马来西亚华人博物馆执行主任林家豪。

  Q:华人博物馆从筹备到开馆,用了近7年,初衷和动力是什么?

  A:马来西亚独立建国60年,但没有一个能够全面展示华人历史的空间,加上政客们经常以族群问题借题发挥,激化种族矛盾,误导群众。为了记录华人与友族同胞共同建设家国,共存共荣的社会真实面貌,才有的华人博物馆。

  Q:博物馆是如何根据近千件文物确定每个展区的主题的?

  A:多数是珍贵的早期文献材料,如:华侨登记证、侨批、公民权申请书、旧照片等。我们根据展示路线来分配展品,主要是根据历史上华人社会的发展与变迁而设计,从初登南洋一直到独立建国以后。接着分别以华人与政治、华文报纸、华人文化遗产、华人民间信仰、华人美食、华人社团及华文教育各专题进行展示。部分未归类的展品或特定类型展品,将在博物馆第二阶段计划落实后,以“特展”等形式来展展现。

  Q:很多人觉得传统博物馆“索然无味”,您认为是什么原因?

  A:首先,马来西亚是极其缺乏博物馆教育的国家,在学校教育体系内是完全被忽略的。加上社会与家庭缺乏相关认知,导致博物馆事业自建国以来无法发展。国家与社会文化水平与美学认知的低落,再加上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行业发展,大众对博物馆的看法,仅停留在索然无味的刻板印象。

  Q:在中国的留学经历对您参与博物馆筹建有哪些影响?

  A:我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大一大二期间修了不少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相关课程,也曾协助院内博物馆展览的相关工作。所以,大学期间的所学所得,都有利于现在以专业的方式来建设华人博物馆。我也希望,它能成为马来西亚华社建设或管理博物馆的标准。

  Q:您对华人博物馆未来的发展有哪些期许?

  A:博物馆目前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人手匮乏、经费吃紧,没办法专注于博物馆管理制度的设立。所以,目前的重心在博物馆的推广和运营。虽然工资不高,工作也比较繁重,但意义重大,我希望可以借此打破马来西亚文博事业的瓶颈,建立专业团队与模式,推动文博与文化事业发展,并为相关领域人才提供平台。

【责任编辑:韩辉】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