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邓玉林:带着使命感做事

2018年07月28日 14:2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社北京7月28日电 题: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邓玉林:带着使命感做事

  作者 马秀秀

  温暖的笑容、谦和的态度,与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教授邓玉林交谈的一个多小时里,记者感受到,邓玉林的人生,不管是做科研,还是教书育人,从来离不开“使命感”三个字。

  就任生命学院院长的14年里,邓玉林带领学院从零起步,用10年的时间,让学院生物医学工程跻身全国学科评估12强;身为科研人员,邓玉林带领其团队攻坚克难,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作为教师,邓玉林关心爱护学生,创造“快乐科研”环境,被学生们评选为“学校十佳导师”……

邓玉林给学生讲解模拟太空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邓玉林给学生讲解模拟太空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02年,邓玉林回到母校北京理工大学。

  先后留学日本和加拿大,彼时的邓玉林主要从事神经生物学研究,并有一些代表性研究成果问世。他首次发现糖尿病和帕金森综合症之间的关系,该成果在美国126届ANA年会上被选为最有新闻价值的发现。

  回到母校后,邓玉林负责组建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后改名为生命学院)。带着服务国家国防、航天等重大工程的使命感,同时结合学校特色和学院定位,邓玉林毅然将其研究方向调整为航天生物工程。

  “学院组建之初,确实遇到很多挑战。”邓玉林告诉记者,彼时学校的生命科学研究从零起步,经费、设备和教室极度缺乏,邓玉林不得不四处协调资源。

  10年时间,终成蜕变。“2012年全国学科评估,学院的生物医学工程排到第12名。”邓玉林说,后来学院又组建了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多个省部级重点学科。

  拿到国家863重点项目课题、承担国防科工委民用航空专项、承担国防基础科研项目……学院进入生物航天研究主流队伍,并形成了“空间生命科学载荷技术”“空间辐射生物学研究”两大特色。“一路走来,这是很不容易的。”邓玉林说。

  2011年,邓玉林团队研制的微流控芯片基因扩增装置随神舟八号飞船升空,完成生命增殖模拟实验。“与电子芯片不同,微流控芯片相当于在芯片上寄存了一个实验室。”邓玉林向记者解释道,此次是中国首次,也是世界上第三个国家在太空完整地利用芯片进行生命科学研究。

  2016年,邓玉林卸任生命学院院长,但其科研性活动却一直没有停歇。

  2017年,中国第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首飞,搭载了邓玉林团队设计的微流控芯片细胞共培养和分析装置,“这在生命科学领域是最先进也是最复杂的任务,尤其是在完全无人操作的情况下完成实验,对各种数据要求极高。”

  顶住各种压力,邓玉林团队24小时全程守候,克服重重困难,“实验最后很成功。”

  迄今为止,邓玉林团队已完成多项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北京经济发展。

  邓玉林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块简易写画板,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各种数据。

  “学生们很乐于找我探讨各种学术问题。”在邓玉林看来,育人是学校的根本职责,他一直积极创造环境,让学生们做“快乐科研”。

  “首先为学生营造创新环境,对学生质疑充满敬畏与尊重;其次,让学生体会到做科学家的尊严。”邓玉林说,最重要的还是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对国家的使命感和站在科学前沿的使命感,让他们带着责任去做事。(完)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