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巴拿马九成以上华人祖籍广东 中巴使者演绎新故事

2018年08月16日 13:43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位于巴拿马运河旁的中巴公园。
位于巴拿马运河旁的中巴公园。

  巴拿马九成以上华人祖籍广东,活跃在各行各业

  “中巴使者”演绎新故事

  编者按

  浩瀚的太平洋,阻隔不了中巴友谊之手紧紧相握。2017年6月13日,中国同巴拿马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开启了两国关系的新纪元。

  中巴建交,功在当今,利在千秋。中巴签署了约20个双边合作文件,涉及共建“一带一路”、经贸、投资、海运、铁路、产业园区、农业、民航、旅游等领域,擘画了两国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美好蓝图。一年多来,中巴关系发展的种子正在开花结果,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广州花都醒狮表演走进巴拿马城中巴文化中心。
广州花都醒狮表演走进巴拿马城中巴文化中心。

  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节点上,南方日报记者远赴巴拿马采访调研,今起正式推出“跨越太平洋的握手——中国巴拿马建交一周年观察”特别报道,从人文和经贸的视角为您呈现所见所闻所思。

  盛夏的巴拿马城,骄阳如火,翠叶成帷。见到记者时,刚结束另一个活动的麦杞佳一身正装,满头大汗。作为巴拿马华侨华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这一年多来他十分忙碌,为侨社以及中国和巴拿马之间的交流合作用心出力。

  摊开世界地图,巴拿马犹如美洲的“蜂腰”,与中国分居太平洋的两端。实际上,两地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早在19世纪50年代,华人就漂洋过海抵达中美洲地峡,修铁路、挖运河、开商店、做贸易……书写移民和建设巴拿马的历史。

  凭借勤劳和智慧,华人成功融入巴拿马社会,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如今在巴拿马400多万人口中,华人约占5%,其中九成以上祖籍广东,活跃在各行各业。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伴随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巴拿马城上空迎风飘扬,巴拿马的中国元素日益常见,汉语热不断升温。文化的力量跨越民族与肤色,正演绎出携手前行的中巴新故事。

  采写/摄影: 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胡良光

  从唐人街到华人区

  1854年3月30日,从中国汕头驶出的载有705名华工的“海巫号”帆船,历经61天艰苦航行,顺利抵达大洋彼岸的巴拿马。次日,《巴拿马先驱报》刊发了这一消息,上述华工成为有正式文字记载的首批抵巴华人。之后,数以万计的华工为巴拿马修建铁路、开凿运河献出了血汗。

  曾任中国驻巴拿马贸易发展办事处代表的杨发金介绍,华人们在打工之余,稍有积蓄便转向商业领域,先做点小本生意,摆个小摊,跑个外卖,逐渐办起食品店、杂品店、洗衣店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巴拿马·共和国百年》一书称,1908年,巴拿马城82%的商业掌握在外国人手中,其中79%的零售业由华人运营。

  “华人凭借吃苦耐劳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巴拿马站稳脚跟,同时给当地经济增添了活力。”杨发金说,进入20世纪50年代,华人在巴拿马的后代已经不只是劳工、农工或零售商了,而是扩展到各行各业。

  当改革开放敞开了中国与世界连通的大门,华人移民巴拿马的另一个高峰随之到来,广东移民为数最多。与百余年前的契约工不同,他们主要通过亲帮亲、邻帮邻的“一带一”模式来到巴拿马“闯世界”。

  出生于广州花都的麦杞佳就是其中一员。回忆起1988年刚到巴拿马的日子,麦杞佳满是感慨:“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通!落差很大,创业艰辛。”

  在面包店打了一年工后,麦杞佳于巴拿马首都巴拿马城的贫民区开了一家士多店。那期间,他还遭遇了抢劫,歹徒射出的一颗子弹擦过他的后脑勺,至今疤痕犹在。赚到第一桶金后,麦杞佳于1994年转型经营建材业务,生意越做越大。

  “巴拿马有人的地方就有华人。只要敢拼敢闯,往往就能过上好日子。”麦杞佳说。30年来,他带动了100多名亲戚朋友到巴拿马发展。

位于巴拿马城老城的唐人街。
位于巴拿马城老城的唐人街。

  位于巴拿马城老城里的唐人街,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是早期华人的聚集地。

  这条长两三百米的逼仄街道,承载了刘扬烈年轻时的记忆。30多年前,他离开家乡花都,到巴拿马城投靠叔叔,后来在唐人街经营商铺起家。几年前,身为百年侨社巴拿马花县(花都)同乡会会长的他,将商铺交给儿子打理,自己则将更多心思花在服务侨胞以及促进当地与家乡的交流上。

  现今巴拿马的华人当中,祖籍广东的超过九成,来自广州花都的比例高达八成,还有一部分来自江门、中山等地。走过栉风沐雨的日子,不少人像刘扬烈一样,或是从唐人街搬到新区居住,或是整体迁出,寻求更大发展。

  老城北边,杜拉多已成为巴拿马城最大的华人聚居区。这里楼宇林立,随处可见华人面孔、汉字招牌和中式建筑,走在路上耳边还会不时传来几声粤语。在广东酒楼双喜楼里,每天都有不少洋人前来喝早茶。

  从“华人日”到汉语热

  驱车从巴拿马城沿着泛美公路向西行驶,通过巴拿马运河太平洋入海口上的美洲大桥,随后右转,可见一座黄瓦红柱的中式牌坊,上书“中巴公园”四个汉字,下设两尊石狮。牌坊侧后方,“华人抵达巴拿马150周年纪念碑”高高耸立,重檐攒尖顶八角亭别具一格。

  凭栏望去,船舶往来的巴拿马运河、车流穿梭的美洲大桥尽收眼底。一些旅行社将中巴公园设为固定景点,记者走访期间,便有旅游大巴到来,肤色各异的游客们下车参观、拍照。导游会讲解华人在巴拿马参与修建铁路及运河等历史。

  2004年,在中国和巴拿马两国政府支持下,巴拿马侨社筹资建成了这一座公园,并立起纪念碑,以铭记华人先辈。

  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崛起和巴拿马华人地位提升的缩影。

  在巴拿马长大的邱志军对此深有感触。他举了一个典型的例子:2004年巴拿马国会通过决议,将每年3月30日定为“华人日”,以表彰华人对巴拿马所作的贡献。

  尽管不像春节、圣诞节、狂欢节等那样隆重,“华人日”当天,华人都会与巴拿马人共同举行纪念活动,醒狮助兴,场面温馨。

巴拿马青少年热衷中国醒狮文化。
巴拿马青少年热衷中国醒狮文化。

  与此呼应的,是汉语热的升温。

  巴拿马城有三所学校教授汉语,包括中巴文化中心中山学校、巴拿马华人工商总会中文学校、仁爱书院,越来越受重视。

  中山学校由祖籍广东中山的侨胞陈奉天等人创办,迄今已有30多年历史,是巴拿马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华人学校,被巴拿马城民众视为最好的学校之一,许多学生高中毕业后考上了世界知名大学。

  学校有关负责人告诉南方日报记者,该校涵盖幼儿园到高中14个年级,实行汉语、西班牙语、英语三语教学,有学生约1700人,华人子女占1/3。现在学校已经获得中国在师资、教材等方面的支持。

  提起中山学校,巴拿马省省长皮诺·平托竖起了大拇指:“我7个小孩都曾在那里读书。华人在巴拿马发展得很好,我一直鼓励子女学习汉语,多交华人朋友,深入了解中国文化。”

  麦杞佳注意到,除了华人,其他族裔学习汉语的意向日趋强烈。“一方面,政府部门、银行、机场、景点等都需要懂汉语的人员,掌握多种语言的人才很抢手,薪水很高。另一方面,这也是对提倡勤奋敬业、重视家庭等理念的中国文化的认可。”他希望与中国的专业机构合作,开办从幼儿园起步的双语教育机构。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由巴拿马大学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共同创办的巴拿马首家孔子学院已正式运作。其巴方院长巫俊辉说,学院开设汉语基础班、初级班和高级班课堂,为当地民众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促进中巴交流提供了新的平台。

  从埋头经商到参政议政

巴拿马运河望花船闸展览馆中的“海巫号”帆船模型。
巴拿马运河望花船闸展览馆中的“海巫号”帆船模型。

  在巴拿马运河望花船闸的展览馆中,陈列着一艘“海巫号”帆船模型,并附有简要介绍。

【责任编辑:罗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