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华人送礼易越界成行贿 在美国如何恰当表达心意?

2018年08月27日 10:05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8月27日电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纽约律师莫虎说,行贿(bribe)就是给人好处,希望别人为自己办事,也就是华人常说的“拿钱摆平”。如果想要致谢,只是脸露微笑,与人握手致谢,都属于正常,但如果送有价值的东西,“就越界了”。

  据莫虎介绍,美国法律把贿赂分为四类,几乎覆盖贿赂的各个方面,因此贿赂双方“无操作空间”。他表示,在过去半个世纪中,美国政府严格执行禁止贿赂法,一旦发现就进行调查,若有证据就会重罚,因此美国的重大贿赂案很少。

  送有价品 就是越界了

  莫虎说,美国现在发生贿赂案多为不合法的小费。“美国是小费社会,小费给的少是正常的。但若是小费给的多,就不符合法律。”九一一事件发生后,消防局在救灾方面做出贡献,且许多消防员献出生命,有的美国人处于尊敬,给消防局送礼物,一般是鲜花和蛋糕等。“这些礼品,不是它们有价值,而是表示心意。”但是,如果送昂贵的礼物,消防局就可能怀疑“你是不是要做坏事”。这就是中美文化的差异。

  因此,华人一定要注意。贿赂一定涉及拿到什么好处。如果是脸露微笑,与人握手致谢,都属于正常,但如果送有价值的东西,“就越界了”。在美国,人们送礼没有这么贵重。

  莫虎说,听说,过去的礼物一般是烟酒、领带就行了,现在动不动就说名牌包、名牌表等,数额巨大,容易越界。因此,美国华人一定要小心。

  移民来美 应入乡随俗

  波士顿麻州大学社会学副教授邓晓钢说,面对政府官员,华人移民一定不要行贿,应该逐渐融入美国社会,遵守美国法律。他说,有的行贿是希望马上得到解决。例如,有父母听说警察逮捕了酒驾的儿子,因为希望马上把孩子捞出来,于是就病急乱投医,给警察送钱。“一旦送钱,不仅对孩子没有帮助,也许把自己送进监狱。”

  在美国“政府官员不可能收到一点钱就为你服务。”如果不违法,官员能够在这个岗位上工作到退休,生活无忧。但是若是受贿被抓,他们的职业生涯就要结束,什么都没有了。

  洛杉矶律师刘龙珠说,由于行贿被抓的情况多次出现,他建议华人要了解美国的国情和法律,尤其是留学生的家长要注意。他说,在美国一定不要想投机取巧,不要说谎。华人还要养成遇事咨询律师的习惯。比如,在最近洛杉矶机场行贿案中,王某接到裴某的要求给移民官送钱的电话后,假如给律师打个电话,律师就会劝他不要去,因为风险太大。“许多华人律师都是免费咨询,一个电话就可以避免牢狱之灾。”

  非法贿赂 可分四类

  莫虎说,一般而言,贿赂发生在监管、政治或商业方面。贿赂涉及给予金钱或任何有价值的利益,以便为行贿者提供有利的决定。贿赂也通常被称为回扣、礼物、恩惠、收益或任何非合法收益的福利。一般来说,行贿者和受贿者双方之间存在交换条件或协议。交换条件必须“明确无误”。他说,贿赂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贿赂(bribery)。贿赂就是买通官员和商人。付款人(行贿者)提供金钱或利益的目的是“影响”官方行为或商业决策,以获得有利于行贿者的行为或决定。一般来说,贿赂罪的先决条件包括以下几个要素:腐败动机、交换条件、官方行为和腐败影响。

  二、非法酬金(illegal gratuities)。非法酬金是要求官方采取某种行动而支付酬金。它可能是未经授权的付款、小费、奖励、餐饮、折扣、礼品、免费劳动或材料等。这些好处超出了普通的“谢谢”或“赞美”的范围。

  三、职务上不当行为(official misconduct)。这是未经授权的行为或不履行职责。它可能是错误地报告违规行为,目的是为了报答,或者不报告违规行为以获取利益,在某些职责之外做出帮助或滥用政府资源。“它就是该做的不做,不该做的却做。”例如,一名妇女驾车违规,被警察拦下,但是妇女给警察好处,警察就故意把罚单号码写错,“这个罚单就会自动作废”。

  四、利益冲突(conflict of interest)。它将政府资源用于非政府目的,通过礼品、小费、兼职、私交、政治恩惠、工作、志愿者和就业而产生影响。例如,一名政府官员或者公司主管,利用职权雇用自己的亲属。政府官员“公交车私用”。最近,纽约市一个局长使用公务车度假,就是利益冲突。有人透过给高额小费,买通餐馆内的工作人员,获得较好的服务。“如果客人多,他们可以不用排队,晚来早入座。”

  波士顿麻州大学社会学副教授邓晓钢说,各州都有反对贿赂法,法律之间相差不大。以纽约州为例,重罪(felony)分为暴力的和非暴力的两类,贿赂罪属于非暴力的重罪。贿赂罪又分为三级:一级贿赂罪是影响政府官员执法,按照纽约州法最高可判25年;二级贿赂罪是影响公务人员的决定,最高可判15年;三级贿赂罪要轻一些,刑期在1年到15年之间。他说,联邦反贿赂法比州法还要重一些。(韩杰)

【责任编辑:陆春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