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台媒看华人“降落伞儿童”:在陌生国度经历悲欢离合

2018年09月01日 10:10   来源:参考消息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资料图:一名家长带孩子在咨询赴美留学情况。新华社记者 陈琪 摄
资料图:一名家长带孩子在咨询赴美留学情况。新华社记者 陈琪 摄

  台媒关注华人“降落伞儿童”:在陌生国度经历悲欢离合

  参考消息网9月1日报道 台媒称,将孩子送往海外,能换取更好的未来吗?在美国、加拿大等地,近年来8岁至17岁华裔留学生大幅成长,聚集在华人较多的区域,如美国的加州或加拿大的温哥华。这群赴美就读的小留学生中,近四分之一以上是与父母分隔两地,父母在国内工作、供给孩子生活与就学费用,孩子则在异国求学。

  据台湾联合新闻网8月21日报道,他们通常被安排与亲戚、父母的朋友,或者在网络上找到的“带薪看护人”同住。年龄较大者如到高中,则可能独自居住。他们像是一个个被投掷到北美大陆的“降落伞”,因此被称为“降落伞儿童”,在陌生的国度祈求更好的未来。

  这些“降落伞儿童”在成长阶段所面临的挑战,恐怕是那些对在异国环境打拼充满过度憧憬的人,所难以体会与想象的。

  报道称,“降落伞儿童”一词源自于加州州立大学心理学者丛育瑛(Yuying Tsong)与其研究团队。他们发现近年越来越多来自亚洲国家的孩子,尤其是华人儿童,在没有亲人陪伴下独自到美国或其他北美国家居住,并接受小学和中学教育。

  这种家庭成员长期分隔两地的状况,在北美华人迁移史中并不罕见。在经历美国移民法解禁后,以留学北美为目的的台湾与香港留学生开始增加。自1980年代始,中国大陆的留学生也逐渐增多;截至2017年,中国已连续7年成为美国留学生最大来源国。而中国大陆留学生的就学目标,也从一开始的高等教育,向下延伸到中学教育。

  报道称,什么原因造成华人的“降落伞儿童”现象?想让孩子接受国外教育、获得更多机会,是很重要的原因。华人社会里有极深的信念,认为教育是造成改变与促使成功的关键——而父母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为孩子提供好的教育环境。

  报道称,甚至有家长认为,在国外学习是一种身份象征,表示家庭有能力提供资源,让孩子与众不同。因此,即使双亲为了财务稳定,而让孩子独自在他国当小留学生,他们也相信这样的安排对孩子是比较好的。

  报道称,亲子分离与传统华人文化中长期共同生活、相互依存等观念有所冲突。究竟这样的投资有没有换到更好的未来?

  孤独:心理健康问题

  报道称,2015年在美国一起严重的校园霸凌事件,引发各界关注“降落伞儿童”的身心状况。一群就读美国高中的中国大陆留学生,涉嫌绑架其他中国大陆留学生,并进行长达5小时的折磨、殴打、强拍裸照等暴行。2016年美检方判决三名成年主犯6至13年有期徒刑。

  这些学生都是离开家庭、在美国独自生活的“降落伞儿童”。其中一位主犯在法庭上透过律师说出心声:“在这里,我变得孤独、迷失。我从没有跟父母说过这些,因为我不想他们担心我。”

  报道称,此霸凌案之后,美国与中国大陆媒体都曾大篇幅报道与讨论这些被送出国、看似风光的孩子,究竟经历了什么。“降落伞儿童”看似获得家庭的支持与援助而生活无虞,但是很多人看不到的,是他们要面对排山倒海而来的改变。例如生理上的适应,因为气候不同可能产生如花粉症或对特定食物(花生、乳制品)过敏;因为语言能力或对新文化不够孰悉,没有办法获得足够的资源或帮助,也可能被团体隔离或排挤。有人因为听不懂对话中的俚语或者次文化语言而无法融入;也有人到美国3个月,就被人喊:“滚回你的国家!”

  认同危机:我是谁?

  报道称,双重的认同危机,也是青少年阶段的“降落伞儿童”所面对的难题。在发展自我认同的重要阶段,孩子尝试逐渐脱离家庭、借助与同学相处以及不断探究“我是谁?”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角色与定位(如性别、未来期待的生活方式与追寻方向等),为未来独立生活与环境适应做准备。

  若这个阶段没有发展完全,将可能因为生活无目的而感到彷徨迷失,产生青少年犯罪等问题。另一个认同危机,则是在面临多元文化的环境时可能遇到的。在来到新国度以前,每个人都已从自己的家庭、社会环境中建立得以适应当地文化的价值观;然而在抵达新世界时,除了生活上的适应,心理调适更不容易。

  报道称,华人孩子从小被鼓励要乖巧听话,在北美社会里却被认为太过内向、没有能力为自己发声;华人重视家庭胜于个人,北美却强调个人的独立。想快速融入新世界的主流文化,但是要改变长久以来的价值观,这样的失衡也造成小留学生不小的压力与冲击。

  报道称,当这些“降落伞儿童”同时面对发展及文化认同的双重挑战,再加上若没有在国内一样可以安心倾诉的朋友、师长、家人,他们容易出现感情矛盾、失望、退缩、低自尊、忧郁等情绪,也有高比例需要接受心理或精神科服务。

  家庭关系重置

  报道还称,家庭是个动态的系统,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可能会因为环境、年龄、阶段而改变。长时间分离的亲子,容易有更多的沟通隔阂。经过北美教育以及独立生活的洗礼,这些“降落伞儿童”培育出的个人主义与独立观念,经常与华人父母传统伦理产生冲突。

  报道称,对于已经习惯独自生活的孩子来说,父母的角色可能只剩下经济援助,其他如学校功课指导、适应学校与新文化,或与老师沟通等,远在祖国的双亲未必有能力提供他们需要的协助。而在世界另一头的父母,也会对于自己没有在孩子身边、善尽亲职角色而感到巨大的失落感与内疚,用给予孩子更多金钱或物质来作为补偿,希望孩子不要把他们当成陌生人。

  报道称,目前看来,家庭长时间的离散状态可能有些负面影响,但并不表示这样的影响是永久的。有一项对移民青少年为期4年的追踪研究显示,在与父母团聚5年后,这些青少年之前因为分离带来的负面心理和情绪会减少。而每个孩子、父母、家庭结构与关系也都不同,同样的经历未必造成相同的结果,不应一概而论。

  回到2015年的中国大陆留学生霸凌案。当事人与其父母在事后都饱受舆论的抨击,指责他们无知、不负责任,但却少有人理解他们面临的无助处境:想尽己所能却不知如何是好的父母、难以融入异地但又故作坚强的孩子,“降落伞儿童”家庭所面对的压力与难题都是确实存在的。

  报道指出,国际间的人口迁移无疑给家庭关系带来了变化和挑战,但并非都是消极的结果。也有很多在异乡求学的“降落伞孩子”战胜孤单与迷茫,完成学业回到家人身边,或者在新世界成家立业。理解“降落伞儿童”的处境,一方面破除海外生活的幻想迷思,另一方面也更能理解他们所遭遇的一切——从天而降的孩子,未必都会摔得粉身碎骨,面对困境也有能够茁壮成长的。

【责任编辑:梁异】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