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援非建设者张健:愿做非洲大地的一棵“骆驼刺”

2018年09月04日 20:15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援非建设者张健:愿做非洲大地的一棵“骆驼刺”

  新华社北京9月4日电(记者裘立华 唐弢)日前,一封来自吉布提共和国总理的信件,远渡重洋送到了一位中国企业家的手里,以此感谢他和他的企业为吉布提建设所做的贡献。

  这位企业家名叫张健,对他来说,非洲就是自己的第二故乡。

  1988年,张健踏上了非洲这片神奇的土地,随援外医疗队远赴阿尔及利亚。1995年,他在儿子出生刚四十天就远赴非洲,随湖北省建筑工程总公司来到吉布提,二十多年间只回家过了三个年。

  2013年,得知年迈的父亲患上癌症,张健赶回国陪父亲过年,由于团队当时正要承接新项目,张健不得不返回吉布提。三个月后,父亲病危,张健日夜兼程赶回,只与父亲见了最后一面。

  二十多年来,张健一直把自己看成是沙漠里的一棵“骆驼刺”,扎根在吉布提这片曾经贫困、荒凉的土地上。他带领团队承建了中国在吉布提的第一个援建项目——吉布提人民宫、吉布提第一个现代银行——国家银行、吉布提国家医院项目、吉布提总统府项目……

  每一个项目都清晰地勾勒了张健在非洲的艰辛历程。二十多年的工棚餐宿、高温难耐,二十多年的跌宕、沉浮、煎熬,二十多年的坚守、奋斗、成长,过往的回忆重重叠叠,张健眼睛里涌动着潮湿。

  随着“一带一路”走进非洲,吉布提要在塔朱拉建设港口,张健和他的团队成为承建方。海港工程对他们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

  张健召集管理团队、工程技术人员,针对塔朱拉港项目进行研讨,向国内外建港专家详细咨询,从可行性、设备、技术、人员、合作模式、预算等方面进行了一轮又一轮全面的调查研究。

  施工开始后,他和员工同吃同住,一起泡在海里工作,从齐腰深开始施工干到潮退到脚跟处,再坚持从退潮时分干到潮涨至齐腰处。他们头顶50摄氏度的高温烈焰,脚下经受咸涩海水的侵蚀,脚和下半身起泡感染,擦擦药第二天继续工作。

  “海潮的涨落是施工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张健说,“吉布提最低潮位仅有40天左右的时间,在钢板桩围堰后需浇注混凝土,每天只有短短3小时的低潮位时间,如果不抓紧在一年中最低潮时完成现浇,将会延误一年工期。”

  那段时间,张健把自己“摁”在工地上,不断通过施工现场变化调整班次,制作、运输、绑扎三个班分头作业,相互配合,轮番作战。最终,由原来一个星期浇注一个围堰,缩短到三天一个,提高工效60%,确保在40天低潮位区间内完成码头前沿施工,完成了援建时的工期承诺。

  建设过程中,他们不仅要面临施工难题,还有很多突发的考验。有一次,在临近项目现场约40公里处,固定在拖船和220吨的扒杆吊驳船之间的绳索被突然袭来的狂风扯断,眼看着大型的扒杆吊船伴随着大风及海浪越漂越远之时,张健率领20人驾驶着交通小艇去海上追寻,直到次日凌晨才将脱离的船只寻回。

  当塔朱拉港口最后一片钢桩打下去的时候,张健百感交集,悬了一年多的心终于放下了。塔朱拉港最终以创造钢板围堰20.5米的国内纪录圆满完成,吉布提总理亲自致谢,并授予张健最高国家骑士勋章。

  如今,中国的港口建设已经实现了全产业链、全要素的比较优势,持续为国际贸易提供物流支点,成为又一张闪亮的“中国名片”。而在这张“名片”的背后,刻着的是一批批如张健一样的中国建设者的名字。

  “默默向下扎根,蓬勃向上求生”是世人给予“骆驼刺”的品格,也是张健的座右铭。他说,未来,他愿继续在贫瘠中孕育希望。

【责任编辑:吴侃】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