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侨”这四十年:改革开放刷新的中国印象

2018年09月06日 14:40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来,广大海外侨胞是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来华投资的先行者和主力军,是中国面向全球、扩大开放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华侨华人功不可没。

  “‘侨’这四十年”主题征文活动启动后,海内外投稿纷至沓来。即日起,一篇篇佳作将陆续刊出,展现华侨华人与中国同行的四十年。

——编者按

改革开放刷新的中国印象

黎丽

  祖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了,期间我有近三十年的人生在英国度过。对原乡来说,无论游子远达何处,即便天涯海角,其人生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始终在同一个历史时空之中血肉相系。中国改革开放已成为四十年来世界历史上最显耀的事件;那些发生在华夏故土上的沧桑巨变,不断刷新着世界各处人们对中国的印象,也构成了我海外人生经历中与之相关的许多难忘的感慨和记忆。

  我初来伦敦之时,虽改革启动已逾十年,但东方的变化在西方的反响却仍然迟滞和微弱。在欧洲人的地缘概念里,中国是偏离欧洲这个世界文明中心之外的“远东”。而近代西方人对中国的传统印象,主要是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百多年的衰落中积淀起来的,他们几乎全然忘记了从十六到十八世纪时,丝绸、茶叶、壁纸、青花瓷、壁毯、园林、文官及考试制度、儒教的理性哲学等等,曾激起过欧洲人多少羡慕和崇尚中国的历史激情。而当我从报纸、杂志、电影和许多的日常交往的经验中去对此做出感悟时,常常惊愕地发现:在许多英国人的中国印象之中,华人还是那些好莱坞电影中有着卑微、迷信、好赌、贫贱、嗜烟等旧世标签的负面形象。

  我至今清晰记得二十多年前在伦敦的古董店和跳蚤市场里多次见到过的一类华人肖像的油画,画上多是些蓄着山羊胡须的中国男人,有的光头上挂着几络散发,更多的是戴着清朝时期的那种三角形竹编草帽,眯缝的眼睛里往往露出某种难以琢磨的神秘表情。这类画中所有共同的方面就是手上都握有一支烟杆,缭绕的烟气通常画得特别夸张明显。在我见过的更奇葩一张画上,身着西服的吸烟男子还梳着一条辛亥革命前长辫,而画右角下签写的作画时间却似乎是上世纪80年代。这一类吸烟华人的肖像画图式为什么这么多呢?虽然售画者对所提问题不置可否,但有一点能够确定:无论是否是对华人的一种英式的幽默揶揄,这些人像至少透露出了许多西方人内心里对中国人的某种典型的图式化印象。

  记得有一次我去伦敦邦德街参观一家豪华画廊,进门时老板表现得出奇的热情,可当得知我来自中国,他的笑容立刻收敛了许多,我马上明白他可能误以为我是日本人了。而后我对亚非学院经济系的一个在英国生活多年的印度学者谈及此事,他说日本人在英国人的眼里是亚洲人中腰包最鼓的顾客,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其他亚裔根本无法与之攀比。为此他还特地向我举证了当时中日两国经济比较的数字:土地狭小的日本当年的GDP竟然是中国的8倍。画廊老板笑容的尺度被他对中国人的印象左右了。

  由于英国媒体尤其是地方上的报纸很少报道中国,我发现普通英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少得可怜,记得一次参加一个社区图书馆的下午茶聚会,一位着装古气的白人老妇竟然不知道中国在哪里。虽然媒体上偶尔也能见到一些有关中国的文章,但报道内容的选择和行文的语气往往也都与英国人看待中国的那些消极的传统印象相吻合。

  虽然西方人传统观念有很强的历史惯性,但随着斗转星移,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一浪高过一浪的鲜活冲击力,毕竟细雨无声地在古老英国的方方面面日益清晰地显现出来了……

  在改革开放后的第十九个年头,香港回归祖国成为二十世纪末叶震撼了中英两国的大事件。历史告诉我们:西方人对中国的那些负面的传统印象,正是从清朝割让香港的那个中国屈辱的时代开始的,如今的回归宣告了那些耻辱的真正结束。回归时许多英国人和英国华人一样都流下了眼泪,但这眼泪有着不同的意义。我曾听一些年长的香港老华侨吐露出的肺腑之言:回归所显示的那种祖国的强大,对在英华人地位提升的影响,对许多英国人内心的震撼,只有那些在海外有过亲身的艰辛阅历的人才能真正地深切体会。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出现了。在英国各处的旅游景点和伦敦的大街上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国面孔,我在陪伴国内友人游历爱丁堡的苏格兰城堡时,导游的一句“如果没有中国游客,城堡很难维持运作”的话让我感慨不已。

  在英国的大学和价格不菲的私人学校里,中国人已构成了一个极其蓬勃的海外学生源;而在伦敦的商场店铺,有“Made in China (中国造)”商标的中国商品已非小溪而成汪洋。

  此外,英国民众为看中国的兵马俑而清晨5点半就在大英博物馆排起的候票长队;人们欢迎大熊猫阳光和甜甜时掀起的盛况超过欢迎外国元首到访的狂潮;在特拉法加广场涌动着70万英国民众的海外最大的春节联欢会;新年时映红伦敦牛津广场夜空的一排排特大号的红色灯笼;中国海军舰艇驶入伦敦内河金丝雀码头的雄伟舰影;英国官方在国家和平纪念碑前的纪念仪式上第一次向一战华工献上的鲜花……我亲身经历和见证到的这一幕幕数不清的中国主题的活动,展示着中国改革开放为英国带来的绚丽的华夏光彩。

  几年前在伦敦富乐姆区一家古董商店,我看到一幅“中国你好”的红字条幅挂在墙上。白人店主说是特地请一位老华侨所写。由于最近有几件古董都被中国人高价买走了,店主半开玩笑地说:“过去说顾客是上帝,但现在这个上帝越来越像中国人了。”

  而在牛津街一间高档礼品店门前一幕,更勾起我深深的感喟:一个制服笔挺、彬彬有礼的店员在迎我进店时先说了一声“你好”,当他对我身后进门的一对年轻的亚洲面孔的情侣也说“你好”的时候,那两人先是愣了一下,然后男士似有不悦地回了一句“莫西莫西”,原来这是一对被错当成中国人的日本情侣。那一刻我突然想起最初来英国被误当成日本人的情景,不由深深感到:昔日中国和中国人陈旧的“穷”的印象,已经被中国的改革开放送进历史了。

  更使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不久前在一次伦敦金融城举办的中国招商会上遇到的一位英国商人。当谈到中国改革开放的话题,他一连发出了四五句“不可思议”的惊叹。他说中国的经济腾飞在世界舞台上像是突然的闪亮登场,突然得像变魔术一样令西方人眼花缭乱,而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一切不是在西方自由的体制下取得,而是在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交谈间他反复表示这实在是难以置信的奇迹。临近谈话结尾时,他还说当第一次听到英国大历史学家汤恩比曾预言“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的时候,他认为只是句可笑的戏言,但现在看来,他感觉或许真的可能是汤恩比对了。

  如果不是亲耳听见,我很难相信这些话是从眼前这位西装革履的英国绅士口里说出。

  此刻,我只想说:许多西方人二百年来积淀的灰暗陈旧的中国印象,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澎湃大潮涤荡磨洗之中,真的在变了。

  【作者黎丽,英国旅英文化学会主席。】

【责任编辑:谢萍】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