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侨”这四十年:东方威尼斯

2018年09月07日 09:57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来,广大海外侨胞是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来华投资的先行者和主力军,是中国面向全球、扩大开放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华侨华人功不可没。

  “‘侨’这四十年”主题征文活动启动后,海内外投稿纷至沓来。即日起,一篇篇佳作将陆续刊出,展现华侨华人与中国同行的四十年。

——编者按

东方威尼斯

汤蔚

  姑姑住在朱家角古镇。我每次回国都去探望她,每次都看见新气象。姑姑说,朱家角如今有个美名是“上海威尼斯”。

  我去过威尼斯,走过威尼斯运河岸边的石板小路,坐过贡多拉游船,听船夫咏唱“那不勒斯情歌”,看金色月亮在碧波里荡漾。置身其景,我想到了朱家角。朱家角和威尼斯同是千年水乡,朱家角的风景是小桥流水,威尼斯的风情是飞桥仙境。意大利辉煌的历史文化,发达的经济水平,将威尼斯古镇建设得欣欣向荣。然而,走遍天涯海角,谁不想夸咱祖国好?

江南古镇朱家角风光。<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发 张畅 摄
江南古镇朱家角风光。中新社发 张畅 摄

  将朱家角比作东方威尼斯是一种美誉。我梦想有一天,人们也会把威尼斯比作“西方朱家角”,两颗璀璨的明珠在东西两方交相辉映。

  姑姑妙龄时,邻居家来了一位朱家角小伙子,姑姑和他一见钟情,山盟海誓。朱家角地处上海市的西郊青浦县,毗连江苏省。那时候,中国城乡发展不均,县镇经济规模小,生活质量与城市有差距。奶奶不舍得让女儿嫁到郊县,对姑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极力劝阻。姑姑一反乖乖女模样,不惜与奶奶闹翻,出逃似的嫁到朱家角,结婚多年之后才和奶奶重续了母女情。

  那年夏天我完成高考,姑姑接我去朱家角过暑假。白天姑姑和姑父上班,我在古镇四处游走。朱家角山青水秀,草木葱茏,街道沿水而建,房屋傍水而筑。各式各样的桥梁架在河港湖泊上,清波微澜的流水荡漾着它们的倒影。青板街面,卵石小路,漫步其间,满眼尽是小桥流水,小楼盈风,似一幅水墨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姑姑家住在一栋砖木结构的两层小楼,黛瓦粉墙,乌漆大门,窗棂镶嵌着古朴的木雕,小小的露台濒临河浜。从露台上望出去,一排半枕着河水的房屋由木桩支撑着,悬挂在潺潺河水上,左邻右居于青瓦飞檐之间传递着互动和友情。

  湖光山色,小桥人家,美则美矣,看久了习以为常,我不禁为古镇人家的生活设施抱憾。旧宅老屋外墙陈旧,油漆剥落,镇内没有进水管和下水道,家家打井水做饭,蹲在河岸边洗衣服,户户用马桶痰盂,煤球炉浓烟弥漫,呛鼻迷眼。

  姑姑曾是小学教师,落户朱家角后被安排在文化馆工作,工资较从前少一小半。姑姑喜欢这份工作,经常带我去文化馆看书。我读青浦历史津津有味,看文物惊喜连连。朱家角是江、浙、沪省市之间的交通要道,环境幽雅,气候宜人,古时文人志士纷纷在此建宅定居,认为这里是一方读书立业的风水宝地。史料记载,明清时期朱家角诞出百位进士和举人。

  朱家角鱼米丰饶,水陆两运方便,商贾络绎不绝,逐渐形成为民居和商铺共存的市镇。一日,我在古镇街巷游逛,一家摆着各式草编制品的小店吸引了我的目光,不禁驻足观望。店堂内站着一位穿蓝格土布衫的老伯,手里拿着细丝草叶,手指灵活地穿插编织,转瞬间,一个有鼻子有眼睛,翘着尾巴的小狗跃然而现。我往店堂深处走去,慢慢地欣赏草叶编制的包袋鞋帽和猫狗虫鸟,一个个精巧朴素,千姿百态,禁不住啧啧称奇。

  姑姑告诉我,这就是被誉为“中国民间一绝”的草编艺术。心灵手巧的艺人将草叶剖成细丝,编制成精巧的手工艺术品,代代相传已有一千多年历史。镇民曾在湖底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石刀、石犁和古陶器等,以此确准,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

  两千年啊,岁月浩荡,雕刻时光,古镇有过多少说不尽的历史,道不完的万象?朱家角镇民对家乡有着多少梦想和期盼?又将迎来怎样的面貌,辉煌景象?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全国各地经济腾飞,旅游业兴起。朱家角被命名为全国文化名镇,风光水色被频频搬上银幕,一度成为海内外影视竞相拍摄的热点。各地游客高兴而来,乘兴归去,台湾女作家三毛曾在朱家角流连忘返,买了一只当地人手工制作的铜针箍,欢欢喜喜地戴在手指上。

  千禧年之后,上海市规划局与青浦县政府联合推出保护、振兴并开发朱家角古镇的计划,面向全世界发起了征集建筑设计的竞赛。朱家角深厚的文化渊源和良好的传承,吸引了全世界各地的投资者。

  在保护历史文化和景观的前提下,建筑设计师对朱家角老镇进行了一系列改造。断墙陋瓦被重新垒砌,破落门户被修饰一新,老街陋巷被修建得美观整齐。输水管、污水管和煤气管道安装完善,电信网和通讯系统传输畅通。与此同时,朱家角开辟了新镇区的建设工程。新镇区内万丈高楼平地起,民居公寓、精品建筑、幽雅别墅以及大型商业休闲场所错落有致,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现代化景观。

  姑姑家搬进水电煤卫齐全的新镇区公寓,煤油炉和马桶等成了历史纪念品。姑姑经常接奶奶到朱家角小住,奶奶从最初的犹豫到后来的主动,成为朱家角的常客。

  婆婆的老宅尚在,天气暖和时,婆婆会去老宅住几天,与老朋友喝茶叙旧聊家常。婆婆在古稀之年过上了生活设施先进、电信交通发达、卫生保健齐全的日子,笑起来皱纹都绽开了花。

  朱家角美名远扬,中外游客络绎不绝。婆婆心情舒畅,精神抖擞,不厌其烦地为游客指路,介绍风景典故。朱家角的每座桥都有故事,组成了水乡特有的“桥文化”,婆婆最爱讲“放生桥”上放生活鱼的故事。放生桥建于明朝,是江南最大的一座五孔石拱桥。据说当年河上没有桥,一个女人搭渡船过河,不幸溺水身亡。寺庙住持收养了她的儿子,将他抚养成人,封号“性潮和尚”。多年后,性潮和尚用化缘得来的积蓄,在母亲溺水的河上建筑了“放生桥”。性潮和尚以此告慰母亲亡灵,并让南来北往的人们不再畏难,安全过河。

  令人惊奇的是放生桥的桥基是木桩,却历经数百年没有腐朽。河水浩浩荡荡穿桥而过,气势恢宏,朱家角的浅柔也因这桥和水显出几分豪迈气势。络绎不绝的游客来桥下放生活鱼。我想,放生的不只是某个生命,也是人活在世上的一份心情,一种愿望,放生之举也滋养了人的慈悲之心和平等之情。

  我和邻座乘客一路谈论着朱家角的今昔,不知不觉中已抵达终点。姑姑和姑父来站台接我,我说我是小半个朱家角人,能认得路。姑姑笑答未必。我跟着姑姑一路走,一路看,朱家角的旧貌果然又有了不少新颜。

  我在朱家角旧地重游,古镇风景如故,天空更清朗,空气更清爽,流水更清澈,居民的衣食住行与大城市已经没有差别。姑姑说,古镇保留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原汁原味,将工厂、医院、学校和政府部门迁至新镇,一条绿色长廊把老镇和新镇分割成两个区域。旧时蔡氏的“珠溪园”被设计成春、秋、冬三园和儿童乐园,更名为“朱家角公园”,成为镇民饮食、购物和休闲活动场所。朱家角这一方积淀着丰厚历史的宝地,被开拓发展得老镇风韵依在,新镇繁华似锦。

  淀山湖畔的上海大观园以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发展旅游业为宗旨,将古典艺术和大自然风光融汇结合,将曹雪芹笔下的亭台楼阁、江南园林和帝王苑囿生动形象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各方游客慕名而来,仿佛亲临《红楼梦》中的场景。

  姑姑带我参观新开发的“寻梦园香草农场”,农场园内种植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两百多种芳草。首先吸引我眼目的是一大片紫色薰衣草,幽雅的花朵在晴空下散发出阵阵浓郁的芳香。这些带着异域风情的花草在中国的土壤中盛开,显示出无比旖旎的田园风光。我感受着身临其间的惬意,赞叹园主对绿色生态的独具匠心。

  东方绿洲占地五千亩,绿荫苍翠,风景秀美。绿洲由八大园区组成,分别是智慧大道区、勇敢智慧区、国防教育区、生存挑战区、科学探索区、水上运动区、体育训练区、生活实践区,吸引着各方人士到各个园区探索世界,挑战自己,实现梦想。

  姑姑告诉我,她把我逢年过节寄给她的钱积攒下来参加建设投资,古镇的新貌有我的一份贡献。我听了乐滋滋的,给姑姑一个大拥抱。

  晚清小说家陆士谔是朱家角人。陆士谔曾经以梦境为载体,写下一部书名为《新中国》的幻想小说。书中描写主人公梦游中国大地,假设百年之后的中国景象将是:“上海的租界早已收回,法庭律师皆为华人,马路异常宽广,楼房鳞次栉比。”陆士谔写完此书,自嘲是“南柯一梦”,却又满怀希望地写道:“休说是梦,到那时,有这景象也未可知。”

  改革开放为祖国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昌盛。朱家角的新气象源自于新时代的梦想设计者,也契合了百年前陆士谔对新中国的幻想。今日中国的景象正如陆士谔书中所言:马路宽广、高楼林立、百姓安康、祖国强盛。

  陆士谔先生的百年梦想成真,这是新时代可歌可颂的美梦成真。朱家角不是威尼斯,胜似威尼斯,是东方世界的一颗璀璨明珠。

  时光荏苒,如今我侨居异国他乡,游子漂泊,乡音无改。我们游览世界美景,欣赏人间风光,唯独祖国的山水人情牵动着游子的桑梓之情,不是久别情疏,而是历久弥珍。(完)

  【作者汤蔚,现居美国纽约】

【责任编辑:谢萍】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